此外,离开“确认订单”页面后再回看,推荐的商品还有可能被替换。江苏省消保委人士发现,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商品信息,只能专门回到首页去搜索意向商品。而搜索完再返回“确认订单”页面时,却发现原来推荐换购的商品可能已被替换。
更让人费解的是,只有在点击“提交订单”后,才能看到产品详情介绍。江苏省消保委人士发现,消费者如果想了解该模式下被推荐商品的详情介绍,只有在加购该商品并支付成功后,在“我的订单”页面或“提交订单”选择取消付款,在“待付款”页面才可点击商品跳转到商品详情信息页面。
“如此看来,电商平台推出的新营销模式虽然被称为‘顺手买’,但消费者可能‘不顺心’。”江苏省消保委人士认为,商品信息不全、查询详情不便、无法查到购物评价等都进一步压缩了消费者理性购物的决策空间,使得他们很容易在“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下冲动消费。
“顺手买”是新营销模式
有媒体曝出其“虚假发货”问题
南京网购达人徐女士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顺手买”这种模式,感觉是近段时间才兴起的新营销模式。“有点像搭售,感觉价格便宜、小包装的商品比较多。至于商品的细节倒真是没留意。”她表示,自己会按需选择,有时候会勾选,有时就忽略。
此外,近期有媒体曝出“顺手买”模式存在“虚假发货”等问题。据工人日报报道:市民袁女士8月3日在某电商平台上购物时,结算页面出现了“顺手买1件”的促销商品,一件连衣裙仅售9.9元。她决定下单试一试。然而,8月7日,袁女士发现,商品被寄到了另一个地址并显示已签收,联系平台客服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店家虚假发货。袁女士还表示,商家发货后,她发现商品链接不见了,商家的货品全部清空了,商家也联系不上。
“顺手买”不能成开“盲盒”
商家、平台要把好“质量关”
对于上述现象,江苏省消保委提醒:“顺手买”作为一种营销模式,若设置得当可以进一步满足消费者消费体验,提升购物效率,也有助于商家拓宽营销渠道。然而,如果消费者下单此类商品的过程,就像开“盲盒”,无法查看商品的详情描述,包括材质、生产厂家、评论等信息,可能遭遇货不对板、买到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发货等问题,则更增加了消费风险和不确定性。平台及商家不提供商品相关信息的查询渠道,导致消费者无法查看商品详情,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顺手买”模式不应暗藏消费“陷阱”。电商平台应补上规则“漏洞”,在相应页面提供商品详情查询渠道。同时,“顺手买”模式不能异化为“顺手宰一笔”。“顺手买”模式下商品普遍设置了较低价格,但低价并不等同于劣质。商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动“歪心思”。平台也要筑牢监管防线,严把“顺手买”模式下产品“质量关”。
通讯员 安吉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