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双证,新华社
为什么赚得少了?
“打网约车更便宜了”,这是近几个月乘客们的普遍感受,也是网约车司机收入降低的直接原因。
客单价为何降低?当被问及时,司机们第一反应是因为“涌进来的人太多了”。网约车行业门槛低,还曾有高薪的光环,自去年下半年,国内网约车数量暴增。上海方面没有具体的网约车注册数据,此前上海市道路运输局客运处副处长吴学程曾表示,目前上海日均用车需求在200万单左右,10万辆左右的用车供应较为科学,包括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
据国内最大网约车平台滴滴公开的信息,目前其在沪注册的月活跃网约车数量为14万辆。仅这一个平台,数量就已经超过10万。结合上海市交通委公布的网约车订单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滴滴的市场份额约为64%,可以看出当前上海的网约车市场明显供大于求。
但网约车数量增多并不是拉低客单价的唯一原因。采访时,多位司机表示,他们每天的接单数较之前并没有降低很多,仍在20单左右。乘客也向记者反映,从“体感”出发,他们并没有觉得打车接单更快了。
实际上,近三个月来,全国网约车订单数量都在不断攀高。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网约车订单量今年首次突破8亿,这也是2020年10月交通部首次公布全国数据以来,订单量最高的一个月。
由于暑期出行和消费复苏,网约车行业的供求紧张状况得以缓解。司机们表示,收入不见起色的关键原因,可能在于平台间的“价格战”。
其实,低价竞争在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十余年间从未消失过。在早期各大平台“烧钱”“圈地”阶段,乘客打到低价车,司机还能拿补贴。有的司机告诉记者,那时平台的补贴甚至能够超过单价,每天跑八小时月收入就能轻松上万。
但今年不一样了,平台给出优惠低价,不再是融资“烧钱”,而是转向压缩司机的利润空间。客单利润下降之后,为了达到过去同等收入,许多司机选择每天出车更长时间,用时间弥补价差。
老张就属于这类司机,靠着没日没夜地跑车,拿到了接近满分的口碑值。“为了租赁公司每月3000多元的奖励,三个月我没休息过一天。”他现在一般6点多上班,12点下班,总共18个小时的工作时长。虽然疲惫,为了生计却不敢停下。
对于平台上的一口价模式,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司机都有一肚子苦水。消费者虽然享受到了低价,在乘车服务上却容易面临“打折扣”。比如,乘坐特惠网约车时,有司机提出开空调就要另外付费,或者是一口价下,司机与乘客为了是否多开几百米进小区而发生争执。
谁挑起了价格战?
那么,究竟是谁挑起了本轮价格战?网约车分析师卢布认为,主要原因是聚合模式下中小平台间的竞争。
这就要说到,当前网约车的三种发展模式——纯自营出行平台、自营+聚合出行平台,以及纯聚合出行平台。
近年来,聚合模式所占比重持续攀升。它最早由高德打车在21017年首创,随后哈啰接入嘀嗒出行,并与首汽约车开展网约车业务合作。2019年,美团打车上线聚合模式后,滴滴出行以及高德地图等导航平台也推出聚合模式。2022年,华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上线,微信也开始内测腾讯出行。今年,美团网约车业务调整,放弃自营打车,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凭借着流量端口的属性,聚合平台吸引了许多规模较小、用户较少的中小网约车企业入驻,为它们提供了生存以及竞争的土壤。”卢布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7月,全国已有322家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公司,而在2020年10月,这一数字是207家。
有业内人士指出,聚合平台尽管无法直接干预运力,但可以按照行程预估价格来对服务商进行排序,价格较低的平台,更容易出现在显眼的位置。对于中小平台来说,想要在强者环伺的市场里分得一杯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出好的价格,也就是低价。
强者也有生存的担忧。就拿滴滴来说,自身财务压力依然明显。尽管网约车业务在疫情前已实现盈利,但从整体来看,企业依然是亏损的状态。且此前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滴滴失去了近两成的市场份额。
同时,聚合平台的占有率还在持续上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聚合平台订单量从1月的1.46亿增长至2.32亿,占比从25.35%增至28.26%。
各方都在较劲之外,还有一个大背景无法忽视,即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当前中国面临经济不确定的挑战,包括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压力。”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兵指出,这对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投资预期构成挑战,也直接影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为了激励消费和挖掘消费潜力,网约车平台通过调整司机端计价规则降低价格,从需求端刺激消费者选择网约车出行。”
虽说降价可以作为调节供需的策略,但如果演变成“战争”,那么司机就会“很受伤”。“最初的低价模式,是为了调配闲置的运力,同时实现司机收入的提升。”卢布告诉记者,在每天乘客需求不强烈的时段,比方说下午2点至4点之间,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触发乘客的打车行为,让车子可以跑起来。
但随着平台们相继卷入价格战,“一口价”“特惠单”等层出不穷,在订单里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模式就逐渐变味,甚至有司机吐槽“不开一口价,系统就不派别的单子”。
2018年上海严查非法网约车,本报记者李蕾摄
行业迎来强监管周期
当司机与平台的矛盾越发激化,行业正迎来强监管周期。
首先就是调控好“参与分蛋糕的人”,不少城市都已出手。自5月16日起,长沙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此前已受理的,按正常流程予以办理。而在这之前,东莞、三亚、温州、济南、遂宁等多地已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7月22日,针对网约车市场供过于求、司机订单下降明显、收入下滑严重的局面,上海宣布分两步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在近日针对网约车平台的约谈会上,上海市道运局方面透露今年底上海网约车合规车辆要达到八成,对人证的要求并未提及。滴滴平台相关负责人在现场承认,平台上有证的在沪车辆为7.6万辆左右。7月至今,已清理不合规车辆4000多辆,计划在9月底前清理2.5万辆。
针对价格战,各地政府也相继做出反应。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曾答复市民称,拟于8月中旬召开价格政策告诫会,将责令网约车公司(平台)取缔“一口价”“优惠价”等价格。武汉当地交通运输局已向各平台公司下发通知,必须要落实明码标价要求,不得以“一口价”“特惠价”“高额补贴”等方式低价营销以及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上海市道运局方面也表示,一些平台存在抽佣接近30%上限、涉嫌侵害驾驶员权益的行为。“我们已经责令相关平台进行整改。平台推出的营销方式涉及驾驶员权益的,需要事先征求驾驶员、行业协会等意见。”
规范行业的利剑已经亮出。这一系列动作,不免让人想起2018年网约车行业经历的“清退潮”。当时,行业平台和从业者也经历了剧烈阵痛,但网约车安全和城市交通问题确实得到了改善,网约车资质审查进一步规范。
事实上,每个行业发展都有周期性,都会经历螺旋式的进步。随着暑期消费旺季结束, 面对正到来的行业淡季,300多家平台的竞争是否将归于有序,身处其中的人们,都在观望着。
编辑 : 顾冬梅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