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的书写者周挽强成长于金陵,儿时曾被某些机构认定为多动症,但他的家人发现,这个格外好动的孩子在写字的时候意外的能安静下来,因此周挽强走上了学习书法之路,跟随林散之、萧娴习字没想到通过学习书法,周挽强的多动症治好了。
此后,周挽强学习艺术和设计,当过室内设计师,又做过建筑设计师、文旅规划师等多种职业,在开幕式上,周挽强笑言“我是干一行丢一行。”只有书法陪伴他直到今天,“这么多年来我做了很多设计方面的工作,和写字没什么关系,但我写字一天也没有丢过。”
本次展览是周挽强首次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展览中充分展现了他对于书法书写的创新性、实验性的观点和探索。与其说这是一本正经的书法展览,更接近于以书写为主题的现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用宣纸糊出来的假山上写出了“摩崖石刻”,石头也能成为书写的纸张。写字用的也不必非得是墨水,丙烯、水泥一样能写,书写的内容不拘泥于什么文章诗句,随性而发。策展人赵丹琳介绍到,这次展览极其具有极强的周挽强个人风格,“我做了很多展览和艺术项目,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很多艺术家在技术层面是很成熟的,但是却很难看得到里面的情感或者说艺术家本人的性格,周老师的这个展览让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他自己做事的风格的性格特点,这是尤为难得的。”
竹子条屏是本次展览中的一件尤其有趣的展品,这是一张由周挽强和学生们合作写成作品,生动的记录下了书写者当时心里一闪而过的动念,“想飞去云南”“我姐在手机上看同人文”“爱是神圣的灯”……这些非常有趣的内容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周挽强认为,竹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文化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涵盖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趣味,既可以是高雅的文人精神象征,也是百姓人家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希望大家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一点小小的笑点,或者一点小小的感动。”
周挽强认为拿别人的方法写别人的文章没有什么意思,“我在竹子上写字也好,在石头上写字也好,首先是为了开心。”周挽强表示,“这种书法的实验或许还不是很成熟,我呈现出来的实验的结果也许还不完善,但也是我的一片诚心。”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7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