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增多的此类案件是一个强烈的警醒。类似于“猥亵”这类事件,离未成年人其实很近。尽管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会反复向未成年人强调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网络世界那些未曾谋面与接触的陌生人却有可能是新的潜在的隐患,互联网空间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案发现场”。可以说,来自于网络社交平台的不法行为,更加不易被察觉。同时,此类行为或许没有直接对被害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对未成人心理上的影响不容小视。总之,网络空间,不应该成为侵害未成年人的法外之地。由此,社会、学校、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教育应当及时更新。保护未成年人,不仅仅要抵挡看得见的不法行为,更应当关注看不见的侵害。
此外,对于相关单位来说,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行动应当是动态化的,要在不法行为发生前及时出手。同时,鉴于此类“隔空猥亵”行为往往发生在互联网社交平台,相关平台也应该做好把关,及时堵上违法信息、违法行为的漏洞,并建立起预警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遍,以及未成年人“触网”年龄的逐渐降低,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也会有很多难以预见的新挑战,这就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共同编织起保护未成年人的“防护网”。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