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苏省文物局、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扬子晚报)联合组织开展的2023年“革命文物看江苏·青春印记”征稿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征稿内容主要为广大青少年读者与江苏革命文物的故事、对革命文物的理解以及革命文物对其生活的影响与意义。欢迎各地青少年踊跃投稿,可发送到邮箱:fanxingfukan@126.com。详情扫二维码查看。
《信仰的力量》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瞻仰革命烈士博物馆都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震撼着我。今天我又一次来到了镇江市博物馆的近代史文物陈列厅。这里陈列着很多革命文物,看着它们一件件地摆放在那里,那种力量又涌上心头,而且久久挥散不去……
穿过一条两边都是沙盘的走廊,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照片的主人公是我们镇江著名的革命党人赵伯先,先生因生于百花节前夕,故号百先,留有“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先生曾具体策划、组织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因壮志未酬,悲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病逝于香港,他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上将军”。驻足在照片前,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先生对国家救亡图存的信仰坚定而又强烈,真想对先生说:“先生,您于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发动革命;您曾为国家作出卓越的贡献,却壮志未酬身先死;您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
走下楼梯,我来到了镇江抗战时期的文物陈列厅,这里是最让我心潮澎湃的地方。锈迹斑斑的刑具上还留有革命先烈的热血,一张张手稿上似乎还残留革命先烈的余温,一件件战利品上依稀还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们胜利时候的喜悦。再看看那一张张泛黄的先烈们的照片,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的坚定,如果心中没有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仰,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又怎能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热血、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奉献给党呢?我看着,想着,不禁举起了右手,认真地行了个队礼,这是我能想到的最能表达我内心敬意的方式了。
突然,我好像知道每一次瞻仰革命烈士博物馆总是震撼我的那种力量是什么了,对,是信仰的力量!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正是认为救民众于苦难,建立新中国是他们的信仰,所以才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充满艰难,充满坎坷的战争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我坚信这种信仰一定会永恒存在,也许会变换一种形式,比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有了这样的信仰,前方的路就不会再迷茫;有了这样的信仰,前进的路中就不会再孤单;有了这样的信仰,就有了翅膀,坚定地向着未来飞翔。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五(三)班 李傲
指导老师:李旭红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