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南京制定出台“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扬子晚报网9月19日讯(记者 徐媛园)9月19日,南京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以加快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为总牵引 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人才强市25条” )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对新政进行解读并答记者问。

南京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新年在会上介绍,为加快创建国家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进一步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南京市制定推出“人才强市 25 条”和“重点产业人才 7 策”。记者了解到,“人才强市 25 条” 提出了人才支持计划提优、人才创新载体提能、产才融合发展提速、人才合作开发提质、人才服务生态提升等“五大行动”。“重点产业人才 7 策”从引才用才、配套机制、生活服务等方面,为产业人才集聚提供支撑。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南京发展需要,南京提出战略科技领军人才攀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中青年拔尖人才树培、卓越工程师培育、“U35”强基等五大工程,形成高端引领、梯次衔接的支持体系。比如,面向科技前沿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高点,联合在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引进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0万—2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1亿元。而对在宁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工资薪金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才,给予个人最高 20 万元奖励;给予引才用才示范单位最高 50 万元奖励。去年成立的南京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是南京首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正致力于攻克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电力电子器件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平台技术总监黄润华博士说:“最大的感受是人才新政非常准和实,比如,对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成果产业化配套资金……有了这样的政策,我们引进高端人才、推动科研项目有了更足的底气。”

今年,南京推出了全新人才工作口号“有宁才更好”,也一直把人才当做“最想留住的幸运”,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得力的保障、最暖心的氛围,让人才既能成长成才,更能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获得感。除了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贡献的企业,给予核心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才5万—10万元专项奖励。在现有5.5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基础上,新设人才创新双向赋能基金20亿元、重点产业人才基金5亿元……新政“人才服务生态提升行动”中,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健康等生活服务都进行了细致明确。

此外,人才创新载体提能行动,着眼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承载能力,人才新政提出规划建设人才集聚平台核心区、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等举措。比如,设立 6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在宁高校院所一流学科发展,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

记者了解到,人才新政重点明确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可达45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0%,累计新增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5000人,培养引进博士、博士后1.5万人,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和创新联合体超100个,在若干优势产业领域率先建成人才高峰,打造一批人才集聚度高、富有南京特色的人才社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和人才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推出“紫金山英才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人才事业支持和服务环境,人才集聚度、贡献度显著提升,2022年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国城市第6。

南京市人才新政具体包括哪些“大礼包”?

一图读懂!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