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稻花香里逐梦行!听“南粳之父”王才林讲述丰收故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人间最美是金秋,金秋最美是丰收。9月23日,在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鱼米之乡江苏稻香蟹肥,一派丰收景象。

说起江苏水稻,很多农户和科研工作者都会提到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南粳之父”王才林。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级活动现场,王才林正式被聘请为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推广大使”,前不久他又获评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虽然已过退休年龄,但王才林仍然活跃在农业科研和生产一线。为了向更多科研和农业生产一线工作者讲述丰收故事,9月23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分享会——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才林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召开,王才林从田间走上讲台跟多位“三农”工作者、高校学生分享了他和水稻的不解情缘。

来自乡村,种下爱农之根

说起童年生活,王才林满是感慨——“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学习成绩优秀人称‘小天才’”“17岁返乡务农成为强劳动力”……童年时期挑过猪粪、罱过河泥、挑过草塘泥的王才林可能从没有想过会从事当时看着“高大上”的科研工作。

第一次转机来自校长跟大队书记“吵”来的中考机会。王才林说,14岁初中毕业那年,推荐考高中的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为此,班主任找到村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他争取来一个考高中的名额。困难的童年时代练就了王才林吃苦耐劳的本质,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王才林倍加珍惜。1978年11月,他被江苏农学院苏州地区专科班录取,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农村的劳动经历,如今学习农学,这在王才林心中埋下了热爱农业的种子。在大学阶段,王才林遇上了自己的科研启蒙老师,并在老师指导下,名字首次在刊物上出现。这样的欣喜和鼓舞点亮了王才林从事科研之路的灯塔。1983年,王才林顺利考入江苏省农科院,拜在杂交粳稻研究与育种专家汤玉庚门下,毕业后留在江苏省农科院工作,啃起“杂交粳稻”硬骨头。从那时开始,王才林正式开启水稻育种之路。

潜心研究,育出“好吃大米”

今年64岁的王才林,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已整整40年。回忆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他一直把“让中国百姓吃上最好吃的大米”作为自己的目标。

1986年,他参加杂交粳稻、863课题研究,制定个人努力计划。1991年开始,他三赴日本求学深造。在日期间,他发现,当时我国国内粮食生产还是追求产量为主不太关注大米品质,而日本早已培育出了“越光大米”等一批食味品质特别出色的优良品种。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优质大米一定备受青睐,品质育种是个必然趋势,为此他开始这方面的育种研究。

回国后,他用日本优质粳稻品种“关东194”为父本,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在2008年育成了南粳系列第一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煮出的米饭晶莹剔透,有香味,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冷而不硬,食味品质极佳。

在2016年日本举行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一举战胜日本诸多品种荣获“最优秀奖”;随后,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南粳46”在粳稻组得分排名第一,成为全国“最好吃的大米”。

在江苏的种粮大户和粮食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吃好大米,就找王才林”。值得骄傲的是,“南粳46”大米品质与“越光大米”品质相当,但单产却要高出一半。

一个水稻品种,对种植所需的自然气候条件要求很高,适合种植区域很有限,“南粳46”虽好,但只适合在江苏省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和上海市种植。为满足江苏不同稻区农户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的选择要求,随后几年,王才林带领他的育种团队再接再厉,先后培育出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家族成员一共有9个。其中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有“南粳46”“南粳5055”“南粳9108”“南粳3908”“南粳505”和“南粳2728”。2019年,王才林团队又新育成南粳“5718”、“南粳58”和“南粳晶谷”3个品种,实现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全覆盖的战略布局。

有序推广,种子造福一方

水稻育种非常辛苦,王才林每年有200多天在外地出差,其中有50天以上是在海南。为了完成水稻从苗期到抽穗期的实时数据记载,他们经常早上六七点就下田,在田里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当地人这样形容他们:“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一问原来是搞水稻育种的。”像所有的水稻育种专家一样,王才林的皮肤看起来也是黑黑的,这是长期日晒风吹下田间搞育种研究留下的印记。

一个新品种育成以后,推广应用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不在海南搞育种研究,王才林一有空就要到位于苏南、苏中、苏北各地的育种基地和设置在各市、县的30多个新品系品比试验点,进行新品种选育和观察记载,到省内外新品种展示与示范基地考察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生长情况,到种植大户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到各市、县、区开展技术培训,到种子企业和稻米加工企业合作洽谈,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等。

截至2022年,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其中,南粳9108连续8年超过500万亩,成为江苏省推广面积最大、全国常规水稻第三大品种,并在周边省、市、区相继引种示范。

得益于南粳系列的成功,王才林也因此荣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

南粳系列稻米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据不完全统计,在江苏,普通稻谷一般平均约为1.31元/斤,而南粳9108、南粳5055可以卖到1.45元/斤,南粳46更是可以卖到1.65元/斤。

按每年推广面积130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每亩增产25公斤、每公斤加价0.3元计算,种植南粳系列优质品种每亩增收253元,农民每年种植增收32.89亿元;按每亩用种量5公斤、每公斤种子10元计算,企业每年销售南粳系列优质稻种销售额超过6.5亿元,每年新增利润1.3亿元。

“大家的支持帮助成就了南粳系列的品种。”谈起成功,王才林很是谦虚。说起工作,已经退休的他依然劲头十足。2021年江苏成立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王才林众望所归成为研究院第一位总经理。站在新起点,王才林依然坚持着躬耕田园的初心:为政府服务,聚力打造“水韵苏米”品牌,提升优质稻米区域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为企业服务,为相关企业提供全产业链的标准化技术产品与服务,提升稻米品牌效益;为农民服务,为订单种植大户提供优质原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指导,提升优质原粮效益。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