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亚运观潮|地下停车场里走出的冠军,张颢/朱思怡为中国轮滑夺首金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10月4日,杭州亚运会混合自由式轮滑男女双人花式绕桩赛在钱塘轮滑中心举行,这也是该项目在杭州亚运会上的首次亮相。中国队的自由式轮滑老将张颢与新搭档17岁小将朱思怡携手获得金牌,这也是中国轮滑队在本届亚运会上的首金。

张颢(左)/朱思怡在比赛中。

零罚分夺冠

根据本届杭州亚运会自由式轮滑的比赛规则,混合双人花式绕桩由1男1女组队,场地设置3排不同间距的桩,从裁判席一侧起3排花桩间距分别是50、80、120厘米。比赛成绩由难度分和艺术分2部分组成。难度分主要看过桩,艺术分看附加的舞蹈和配乐。

比赛开始后,张颢/朱思怡在7对参加决赛的组合中第二位出场。随着一曲时而动感时而温婉的国风歌曲《问风》响起,张颢和朱思怡踩着轮滑鞋翩翩起舞,一套行云流水的表演,无论是比赛难度还是艺术表现,都无可挑剔。五名裁判都打出高分——零罚分,中国组合获得自由式轮滑在亚运会上的首枚金牌。

张颢是2019年世界轮滑锦标赛男子花式绕桩冠军、男子花式对抗冠军,也曾与之前的搭档一起获得过耀眼战绩。17岁的朱思怡则是第一次踏上国际赛事舞台。

两人搭档不到一年的时间,为何能有如此完美的配合?赛后张颢、朱思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多的时候靠着磨合以及取长补短。

因为男子轮滑会比女子的速度更快,两个人为此也进行了很多的磨合。“每个人互相取长补短,速度快的地方,我可以稍微慢下来一些,跟她配合。”即使张颢曾有过双人搭档的经验,但在速度上仍是花了很大的心思和时间去进行调整。

除了速度以外,每个人在轮滑表演时都会有不同的习惯,包括脚抬的高度、手抬的高度等,两人练习期间则需要不断地一点一点抠细节,调整两人的习惯,培养默契。

张颢表示有些难度系数较高的动作,单人克服就已经比较困难,双人配合则需要在单人练习非常熟练的基础上再调整旋转速度、身形等细节,“最开始我们连音乐一整套都跟不下来,然后慢慢地调整,到最后我们能完整合上音乐。合上音乐后,教练再对技术动作进行更改,一步一步才到今天这样。”

“整套动作,如果我觉得不习惯不舒服,他会为了我改变。”相互的理解与包容让他们配合更加默契,朱思怡透露张颢的优点就是很会照顾人,除了在练习时照顾她这个小妹妹以外,在日常生活上面也是一位贴心“暖男”。

张颢(右)/朱思怡在夺冠后庆祝。

地下停车场里练本领

此次比赛,是混合自由式轮滑男女双人花式绕桩在杭州亚运会上的首次亮相。“这个肯定是高光时刻了,我们也是顺利拿到了这枚金牌。”张颢表示自己有一种见证了历史的感觉。

张颢告诉记者,最开始选择轮滑原因更多是热爱,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受伤也是家常便饭,对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也存在过怀疑。“这都是肯定会存在的,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一步一步克服这些困难,从一些小的比赛慢慢到现在可以参加亚运会,觉得非常荣幸。”

张颢原本的搭档是苏菲浅。谁曾想,苏菲浅在训练中受伤无缘本届亚运会国内选拔赛,而朱思怡的搭档也因伤错失了参加选拔赛的机会。就这样,张颢、朱思怡临时组队成为搭档,为亚运会开始了艰苦的备战。两人在成都训练,没有专门训练场地,就找了一个地下停车场,划出专门的区域来训练。

为了让两人的比赛难度和艺术表现更上一层楼,找来了健美操知名导师为两人编排设计比赛动作。张颢/朱思怡6月在中国轮滑精英赛暨亚运会国家队选拔赛中,获得混合自由式轮滑男女双人花式绕桩项目冠军,获得了杭州亚运会参赛资格。

如果轮滑进奥运,多老也会参加

通过亚运会舞台,也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了轮滑这个项目,“让大家知道了我们轮滑小项目,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个项目,展现出我们项目不同的美,我觉得特别好。”朱思怡说。

赛场外,两位选手也在积极推广花式轮滑这个项目。“虽然现在是个小众项目,但我觉得将来它应该会成为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一个项目。”对于其他轮滑爱好者,朱思怡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一路走过来,身边不知道、不理解这项运动的人有很多,我们希望积极地推广这项运动!”张颢表示轮滑作为群众体育项目的潜力是很大的,作为一项门槛不高,观赏性佳,出成绩周期短的运动,轮滑尤其适合小孩子去练。

“我当然最期待的就是轮滑能入选奥运会,我立过一个目标,如果轮滑进奥运了,不管那个时候我已经多少岁了,我也一定要去参加!”张颢坦言,要完成这样一个宏愿,一方面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轮滑在世界顶尖赛场上的表现,再有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孩子参与进来,“我以后也有打算去帮助教练做轮滑进校园的事,让更多的孩子能加入轮滑这个有又有益的运动圈子里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啟元 黄夕寅 杭州报道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