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人性与良知的拷问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当今社会,亲情越来越淡,友情更模糊,爱情似乎缺少更专一,甚至有等价交换的迹象出现。这形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现象是好是坏?暂且不作评论,然而跨越道德的底线的人反而还恬不知耻,将错就错了事,还过上了高枕无忧的日子却时有人在。

尽管这现象目前还是极少数,但要知道人性与良知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因为人性与道德存在于生活中,不要试图去跨越这人性,一旦事发,那只会让你更明白,要打脸的更是自己。

马云说,人不靠谱,倒霉是迟早的事;人靠谱了,成功只是个时间问题。那些不靠谱的或办事想跨越道德底线的人,是他们的道德绑架了制度,还是制度没有约束到了他们的道德?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拷问,必须引起社会法律界的深思与重视。

前几天的一个傍晚,我的一位至亲,饭后在乡村公路旁散步,天尚没全黑,一辆轿车疾驰而来,一个防不胜防的车祸发生了,人被无情地撞飞了,等到伤者尚有知觉时却已躺在医院抢救室,满脸是血,满身是伤,CT结果头部骨裂,颅内出血,鼻梁骨撞断及其他全身明显表面出现的伤痕。为此,家人伤心欲泪,伤者顿时丧失记忆,在很长时间内却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全身疼痛难忍!

因为事故发生在偏僻的乡下,又逢节假日,110接警车还是及时赶到,120救护车抢先到事故现场几分钟,怎么办?救人要紧,先送伤者抢救,事后再由朋友配合处警。医生说,幸好及时把伤者送医院抢救,如果伤者颅内出血不及时控制,那后果肯定更不堪设想。

靠近00后的肇事者没有逃脱,也许他不是故意的,但他是不是驾车时在开小差,或玩手机,或是打瞌睡?事后现场交警勘探,断定肇事者是全责,能不能追究法律责任,要看事故的严重性与肇事者道德性质的关联程度。

可肇事者在事后却漠不关心此事,似乎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也许伤者是我的至亲,我实在忍无可忍,我忍不住给肇事者发了一个微信,(因出事后主动联系与对方加了微信)可微信发过去后似乎石沉大海,对方没有响应,直到过去了大半天后才收到那迟迟的回复,一个字:“恩。”

小×您好!这几天,我也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没有心思及时顾问,你是否来到过医院抢救室看望伤者?今天止,已事发第四天了,你却不闻不问,你如果有良心或道德发现,你应该尽快去医院探望一下伤者。我知道,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毕竟他在路边散步,造成这起严重的车祸致人重伤,作为肇事司机,你是百分百的全责!你当时是怎么开车的?你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注意力不分心,或不开小差,正常驾驶会不会发生这起车祸?造成这场车祸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是非常的,你可能一时无法体会,伤者女儿连夜买高价航班机票从北京飞往上海,连续几夜与她妈陪在她爸身边,几夜都没好好合眼,你应该心里明白,也想象一下那无可奈何的情景……

目前,伤者还在抢救室,全身酸痛,颅内出血还没完全控制住,几乎痛不欲生,不能吃、不能拉,伤者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不必要的痛苦、给亲戚朋友带来了多少歉意与麻烦。你如果这点歉意与良心、责任都没有,那么我现在也不想多说什么…….

因为你是晚辈,又是与伤者同村且又还有点沾亲带故的老关系。我相信你是有良好家教的。你应该记得,我怕当时激起不必要的仇恨与不必要的事端,第一次见面,我让你早点离开。我说话做事一直非常理智和通情达理的,希望你明白,不要误会我当时的好意、更不要为此麻木不仁。

你肯定知道有一句话叫“冲动是魔鬼”。现在,大家都冷静了,你好好想想,愿你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更希望你能换位思考,做一个明白的人,做一个靠谱的人。

这是我发给肇事者的微信。

通过这件事,让我觉得拷问良心道德,的确是目前社会上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俗话说:“存善心者家里宁、事业旺、为善者子孙兴。”上天从不饶恕出薄言、做薄事、存薄事的人,否则,“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那老祖宗的话竟能沿用至今,必定是具有一定人性哲理的。

我一直认为,当下社会的道德失范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对缺德的容忍,尤其是对自身不道德行为的容忍。我们很多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经受着道德拷问和良心折磨,但就是能轻易地找出理由来安慰自己并最终原谅自己。

这种沉默中的容忍,导致了一个人对缺德的承受力越来越大,道德敏感性越来越差,积少成多的结果就是道德麻木。而且这种“自我原谅”能转移到对别人和外在缺德行为的容忍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么拿来要求别人,会在“人之常情”幻觉中容忍别人,并进一步宽慰自己,社会底线就在这种自慰与他慰中不断下滑。

公德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个人具体的行为,人从“原谅自己”开始的缺德容忍力变大了,公德自然就整体性地滑坡了,公德不是别人的集合,而是每个人对待自己良心的态度。所以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要从每个人自身不能原谅自己开始,改变“沉默的负疚者”的习惯,把遭遇任何缺失事情,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良心拷问--唯有如此才能拯救滑坡的公德。

当然,制度的压缩与法律的惩处应同时并轨进行,我相信人的文明程度会随着大环境的改变也会不约而同地改变。

当下,网上流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觉得一个礼仪之邦,起码这话是很悲哀的!

我相信,爱是一种永恒的力量,这是正当的信念!

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完全可以转变,但转变的方式和理念,既不完全是上层建筑,又要狠抓从根部开始浇灌,从娃娃抓起,尤其是青少年思想处在一个变化莫测的阶段,应该更加注重这个年龄段的有目的性的良好氛围教育!

人,一旦做错事了,一定不能原谅自己,一定要拷问自己,这才能使自己的胸襟更开阔,格局才会不断提高,水平能力也随之会上升。

但愿社会多宣传有德为荣,少德为耻,缺德为辱,人性与良知随着社会融合发展,人的文明程度将越来越提高!相信社会正气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作者:周建明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