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员工离职在工作群被给“差评”,怒告老东家侵犯名誉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员工与公司协商离职后,公司在工作群内发布“通告”称该员工“未能尽到岗位职责”“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务”……这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日前,苏州市相城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2022年7月,李某与公司达成《解除劳动关系协议书》,双方之间就结束劳动关系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一个月后,该公司在内部员工微信群发布“通告”,主要内容为:兹有公司人事部门员工李某,未能尽到经理岗位职责,经沟通后,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部分未尽责事例有上班时间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务,与公司同事相处过程中多次发生冲突等。

李某认为公司发布通告的不符合事实,恶意抹黑自己的形象,影响后续求职,于是提起名誉权诉讼。

相城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为原告李某与被告公司因企业内部管理、员工履行工作职责等问题引发的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时,应综合考虑相关言论发布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后语境,行为人是否有侵权的主观恶意,以及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程度等因素,具体予以判断,以合理界定言论自由、企业行使自主经营管理权与名誉权侵权之间的分界。

法院认为,原、被告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后,应相互包容,理解、尊重、容忍对方。本案中根据查明事实来看,被告所发出的通告没有故意捏造事实、明显侮辱原告人格尊严等言论,系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后被告作出的对原告在职期间工作情况的评价,该言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并未达到让原告的一般性社会评价遭到贬损或者降低的程度,且发布范围限于公司内部微信群。因此,根据原告现有证据来看,无法认定原告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

法官表示,《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原告李某作为被告某公司的前管理人员,对被告公司就经营管理事宜发布的言论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被告公司作为经营性企业,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之一,其在行使企业管理权的同时,也应保持审慎、理性、客观的态度,如超过必要的限度,发布不实消息造成原告名誉受损,则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通讯员 沈高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严静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