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播出后,这些原本就极具特色的城市更加成为热门“网红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从美食角度为当地的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大理站节目播出时正值中秋佳节,嘉宾们在美食与音乐的陪伴中,共赏苍山雪与洱海月,带来了多首具有中秋气氛的歌曲演唱。美籍华人刘逸云和越南艺人芝芙两位来自海外的艺人合唱经典曲目《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一表演充满了深情和婉转,字字入心。
常住大理的新大理人龚琳娜带领大家一起演唱《故乡的云》,祝愿游子在佳节都能月圆人团圆,欢歌笑语与温暖感动同在。这一情感表达的方式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通过跨文化合唱,拉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特点进行“改造”。《中国有滋味》敏锐地抓住了美食背后那丰富复杂的社会实践。节目不仅仅局限于美食本身,还透过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巧妙地探讨现代社会的各种议题,如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乡村振兴、绿色农业等。
在郴州,观众感受东江鱼“一鱼四吃”多重惊喜的同时,也听到了老一辈渔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退渔上岸,并通过开发环保新技术活水养鱼,带动身边渔民集体发家致富的故事;在青岛,热心公益且充满情怀的“美食+社会实践”融合创新店,人们跟随节目品味了地道菜肴,如五花肉炒笔管、铁锅蛤蜊鸡、海鲜疙瘩汤等,也更感受到这座活力之都人们的创意和激情;乐山大佛旁的天然红砂岩山壁下,跷脚牛肉、钵钵鸡等乐山味道配合着美景下饭,让观众领略了美食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通过节目,奋斗者被渐次勾勒,他们用坚韧和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为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的群像也被温暖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有滋味》节目中,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背后的人文情感与思考。通过真实的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的交织,从而增进对时代议题的共鸣与理解。
在扬州,一碗看似简单却深含惊喜的阳春面绽开味蕾,亲眼见证淮扬菜烹饪大师、中国食品雕刻名师、扬州三把刀⻝品雕刻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的精湛刀工;在昆明的传统文化传习馆,观众品味了云南标志性美食过桥米线,更在茶酒、古词、射箭、刺绣、中医等传统文化板块中,感受到了餐厅主理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将现代社会发展议题和个人家庭日常生活相融合,《中国有滋味》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合作和情感表达,传递了人际关系、社会实践、文化传承等多重情感,强调了美食作为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不仅填满了观众的胃,更装满了他们的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独特性变得至关重要。美食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有滋味》通过综艺节目的形式将美食的国际呈现推向新的高度。观众无需真正踏足中国的大街小巷,也能沉浸式感受到正宗湘菜、川菜、鲁菜和粤菜等的魅力,更能感受民俗、非遗和基于历史和地理的文化脉络。
十二座城市,也只是一个缩影。《中国有滋味》展示了中国的多元地域文化、独特民俗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美食,勾勒出一个鲜活、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为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和情感。它让我们看到,城市的地图碎片也终能拼成多彩画卷,美食文化也还有无穷的意义和边界等待被挖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