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里,他是最勤快的一个,遇到清洁卫生、搬运大米等脏活重活,他都会主动揽过来。“我来!我来!”是樊忠毅的口头禅。超市里的三轮车坏了他来修,灯泡坏了他来换,柜台脏了他来擦,他总是闲不下来,总有使不完的劲。
超市位于城郊,顾客中有不少是留守老人,他们记性差、且都是用现金来购物。有的顾客钱不足,还有的人甚至忘了带钱,这个时候樊忠毅会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主动借钱给他们,等顾客下次来购物时再还上,避免了老年顾客多跑腿。仅村民陈大妈,他就借了三四次给她,每次都不少于三百元。有时自己身上没钱,他就跟超市员工借。在员工万世娟的手机上,就记录着这些借款:有90元的,120元的,350元的……过不多久他就还上。而他借给别人的钱,从来不打借条。
遇到年龄大的顾客买体大物重的东西时,樊忠毅会提供“超值”服务——送货上门。村民张奶奶每次来超市买米,他都会亲切地说:“奶奶,我来送一下。”樊忠毅会用他的电动车,将大米送到老人家中。
家住新火村5组的退休返乡的李鑫森大爷,已有80高龄,与老伴一起生活,患有低血糖病,时不时会晕倒。老人是超市的常客,樊忠毅知道他的病情,见老人来时,他会习惯地给老人一颗糖,或冲一碗糖水给老人喝。2022年夏插秧时节的一天中午,李大爷来超市购物,突然昏倒在地。别人都怕惹事,不敢去扶。樊忠毅看见了,立马上前将老人扶起,寻问病情,老人摇摇头,不能言语。樊忠毅打了多个电话,与李大爷儿子取得了联系,在问清楚老人的病情后,迅速将老人抱上三轮车,送到附近的砖桥社区卫生室救治,使老人脱离了危险。事后有人问他:“万一老人有个短长赖上你,你咋办?”樊忠毅摇摇头,说:“老人可怜呢,儿女不在身边,孤苦伶仃的,能帮就帮。”
在超市工作近一年,他也给同事留下了无限的温暖。每天早晨,他总会关心同事有没有吃早饭,从前跑到后,自己掏钱买来豆浆烧饼油条给大家吃;去年3月,万世娟老公腿得了骨膜炎,不能爬楼,平时坐在轮椅上,樊忠毅在他治疗期间把他从楼下背到楼上;员工周芬有一次无意中说“家里没米了,老公不在,没人扛米”,樊忠毅一听就说:“我来帮你扛。”周芬赶紧说“不用不用,等我老公回来再买好了”。谁知下班她还没到家,他已经把米送来,自己垫钱买了米。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员工丁秀洪的家,去年春天被窗外大树挡住窗户,请他帮忙用电锯修理一下,他立即利用午休时间,自己带了电锯过来,修理好后自己回家吃饭……
樊忠毅不但关心同事,也是许桂红的好帮手,总是抢活干,“他总是对我说:我来我来!你歇一下。有的人不想做不吱声,他是有什么事做什么事。天天都在做好事。”去年10月,存放蔬菜的冷藏库坏了,他检查发现是交流接触器坏掉了,就自己主动去五金城,垫付90多元钱买了零件来修理,修了2个小时修好了;9月份,摆放蔬菜的铁货架坏了,一拉就倒,他找来角铁、铁板,一个人忙着焊接加固,还心细地自费买来喷漆喷涂好;2022年夏,由于长时间使用,超市厢式货车底部两侧锈蚀破损,影响拉货,樊忠毅主动与店长一起,将货车开到他熟悉的一家工厂,找来角钢和焊机,自己动手焊接,不顾暑热和蚊虫叮咬,一直忙到半夜才修好。许桂红问他多少钱,他说一分钱不要。
许桂红说,回忆起来,都是很细小的事,点点滴滴,但都特别暖人,碰到有人有事相求,他饭都不吃就去帮人干事。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凡人小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这位“暖男”的善举之海。
“只要俩人真心相爱,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多年与樊忠毅相依为命的老父亲樊思诲,是一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他做人本分,与世无争。谈起儿子,老人干涸的眼里已经没有泪水,他说:“忠毅是个好学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常缠着他的爷爷讲故事,崇拜那些急公好义、嫉恶如仇的古代英雄;他的妈妈去世时,忠毅只有14岁,从那时起,他就承担起家务活,洗衣做饭,割草养猪,样样在行;成家后,忠毅勤俭持家,格外努力,这么多年来,他在外拼命地打工挣钱,就是想让我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家里过去只有三间平房,现在住的300多平方米的房子,都是他累死累活翻建起来的。”
老父抚摸儿子遗像
樊忠毅14岁那年,母亲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父亲起早贪黑忙于开拖拉机跑运输,无暇顾及家务。樊忠毅的弟弟樊忠厚被送到姑妈家寄养,煮饭烧菜洗衣的家务活则由他承担起来。初中毕业后,樊忠毅便辍学打工。
23岁,一贫如洗的樊忠毅经人介绍与同样23岁的徐桂芳相识。清秀善良的她,让他一见钟情。而看到憨厚羞涩的他,她的心中涌起母亲般的保护感,“第一面感觉他蛮老实,觉得他可怜,有点同情他。”结婚的时候,两个家庭都没什么钱,于是二姑父打了一套家具,亲戚们有钱的出点钱,有力的出力,拼拼凑凑把婚礼办了。有了称心的媳妇,樊忠毅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他坚信:只要俩人真心相爱,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徐桂芳的妈妈也给了他母亲的温暖,“一日三餐都烧得好好的,有家的感觉了”。樊忠毅总是说:“爸妈对我太好了”。他经常买来京果粉、牛奶、面包等给老两口吃。70多岁的岳母后来患上老年痴呆,他不厌其烦骑车带着她去医院,陪她挂水拿药看病,回来烧饭做菜照顾她。“他在外地打工,每次打电话都要问妈妈怎样?有没有想吃的东西?”
徐桂芳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经常住院,樊忠毅瞒着徐桂芳自己借钱买了鲫鱼汤等补品送到医院,“都说他比儿子好”。2014年父亲病逝前,想见“儿子”一面。在外地打工的樊忠毅听闻消息,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连夜坐飞机,从新疆赶回来。最后一面已是老人弥留之际,樊忠毅跪在床头喊“爸爸,爸爸,我回来了”,老人已经说不出话,但这一面,却让老人走得安心。
时间回到11月2日傍晚。也就是出事的前一天,樊忠毅听说岳母当日骑车被中巴车碰了,他赶紧过去探望,特意买了骨头带过去。随后,他回到家,跟女婿许阳视频,关心过生活日常后,他照例叮嘱女婿:“要好好学习”。这也是他留给家人最后的影像记忆。
虽然自己只有初中文化,但樊忠毅一直热爱看书,买了汽车修理等方面的书籍自学。小时候女儿成绩不好,他也忍痛打过她。而在考上扬州大学的女婿身上,寄托着他读书上进的梦想。
失去了“亲爱的父亲”,许阳常常忍不住痛哭。许阳从小寄养在姑父家,很小就失去父母的他,从樊忠毅身上终于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他把我当儿子养。我来第一年,我没衣服穿,他带我去金鹰商场买了一件好衣服,1千多元的李宁牌羽绒服,他自己都舍不得穿。知道我喜欢吃盐水鹅翅,他就经常买给我吃,一天到晚关心我,总是‘儿子儿子’地喊我。”说及此,许阳又忍不住仰面大哭。
事实上,樊忠毅看到许阳确实就像看到弟弟,都是因家穷而从小寄养,所以对他格外关心。由于母亲去世早,父亲不会烧饭做菜洗衣,樊忠厚早早被寄养到丁伙镇锦西村姑妈家。樊忠毅老是觉得亏欠弟弟,“经常一个人骑着大自行车去看我。‘掌上宝’游戏机出现的时候,我哥工作了,买了游戏机送我;后来我哥又买了MP3给我,防止我无聊。”樊忠厚说,“我哥看到许阳就像看到了我,他们的婚事是我哥支持的。”
听说女儿有了男朋友,在外地打工的樊忠毅特意让弟弟去看看两个人的情况。樊忠厚于是请这对小情侣吃了一顿饭,“他说一辈子会对她好,她一辈子也认定他。我说,你们彼此认定,但还需要父母的祝福。”
樊忠毅夫妇在女儿女婿婚礼上
对于女儿的婚事,徐桂芳起初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我的路不想让女儿再过一遍,我到他家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但最后,她被樊忠毅慢慢说通了,“他说相信我,只要俩人真心相爱,日子会越来越红火。”樊忠毅没有要女婿一分钱彩礼,“一分钱彩礼都没要啊!现在哪家闺女出嫁不要个几万块!”村庄上人说起这一点都有点打抱不平。
在女儿樊雯的心目中,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会背着我妈买好吃的给我吃”。11月2日晚,他还偷偷塞了50元钱给女儿,让她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在女儿的眼中,父母的恩爱是人间最好的模样。
两年前,樊雯在路边捡到一只小狗,带回家后没想到跟父亲特别合得来,父亲还给狗狗起了个名字“粽子”(大约是有丰衣足食的味道)。一人一狗总是黏在一起,大夏天,父亲吃冷饮,总是自己舔两口就让给“粽子”吃;父亲走到哪里,“粽子”总是要依偎到旁边;“粽子”不小心掉粪坑,大家都嫌“臭死了”,父亲却不嫌弃,把它放到澡盆里洗得干干净净……樊忠毅走了,“粽子”总是跑到村口眺望着,期盼着他的突然出现……
小狗粽子
“小毅仔,人好呢,就是江都活雷锋”
徐桂芳有时也埋怨樊忠毅:“家里事不管,外面事热心”,怪他“太爱管闲事”。谈恋爱的时候,樊忠毅在厂里开小货车,有次看到路边一辆黑色小轿车抛锚,司机急得团团转,樊忠毅就要下去帮忙修车。徐桂芳拉住他:下来干嘛,如果修不好,责任全是你的。樊忠毅却轻轻把她的手拿开,笑着说:“能帮就帮”,跳下车,一直忙到修好了车。“路上碰到老头老太骑车上不去坡,他一定会下去推车,都是素不相识的人。”
1995年的冬天,樊忠毅到南京走亲戚,途中见一名老师模样的中年男子,站在路边轿车旁焦急万分,便上前询问遇到了什么难事。原来,此人是南京某高校的吴教授,正准备去授课,不巧汽车在路上抛锚了,而等修理厂师傅来还要有一段时间。樊忠毅主动说自己是汽车修理工可以提供帮助,令吴教授喜出望外。樊忠毅二话不说,立即掀起引擎盖仔细检查,很快将故障排除。吴教授为樊忠毅的无私帮助而感动,在得知樊忠毅没有工作时,说学校有一汽车修理部正缺人手,可以将他推荐过去工作。第二天,教授又特意开车来将樊忠毅接过去落实工作一事,说“要让好人有好报”。樊忠毅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两年多,直到镇上电力器材厂需要他回来开货车时,他才从南京回到家乡。
在企业担任货车司机,时间不固定,生活无规律,樊忠毅没叫一声苦、一声累。他总闲不下来,遇到厂里人手不够时,樊忠毅主动参与装货卸货和搬运。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樊忠毅开汽车一个顶俩,车子遇到小毛小病的,都不用到修理厂,他自己能解决掉,一年为企业节省不少修理费呢!
不单单是企业的汽车,樊忠毅在运输途中遇到同行汽车抛锚犯难时,他也会伸出援手,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排除故障,而且分文不取。大家都夸他是“驾驶员中的活雷锋”。
开货车的收入太微薄了。家里房子又小又破,樊忠毅和父亲只能挤睡在一张床上。2010年,他想挣钱起房子,于是辞掉货车司机的工作,外出打工。“我哥一门心思想把家庭搞好一点。”樊忠厚说,哥哥相信勤劳致富,只要能挣点钱的活儿都干,为此天南海北地跑,也吃了不少苦。有次在网上看到渔轮上能挣钱,他也跑过去打渔打了一年,“差点连命都回不来。”
2012年,樊忠毅回到家乡,在大桥那儿的中海船厂上班。凭借多年积蓄、亲属帮衬以及邻里借款,房子也起来了。一家人感觉日子开始红火有奔头了。
为了还借款,夫妻俩省吃俭用,一点一滴攒了三千多元,终于可以不用欠债了!徐桂芳有天正准备取钱还给人家,却发现三千多元不翼而飞!她急坏了,里里外外搜遍了家中,一无所获。冷静下来,她估计钱又被樊忠毅拿去借给别人了。一问,果然是!中海船厂的小老板做生意亏了,樊忠毅看不下去小老板天天被工人追着要钱,“有三四千,这是我为了造房子借的钱,他都不跟我说一声,把钱借给人家,说人家可怜了,厂里工人天天跟他要钱。”徐桂芳又生气又伤心,“他光知道人家可怜,不知道自己可怜。”樊忠毅却仍是笑嘻嘻的:你帮帮人家,人家有钱就会还的,是借也不是不还。人家一天三顿还要吃饭呢。你跟人家要也没钱还……结果呢?“人家答应一年还的,最后电话打不通,钱也回不来。”遇到这样“昧良心”的事,一般人可能要“怀疑人生”了。但樊忠毅初心不改,照例济难救困,不停地瞒着徐桂芳,借钱给人家。“跟他吵也没用,他还是乐呵呵地劝我”,徐桂芳百感交集。
别人一声“樊忠毅,来帮个忙”,他立即跑过去,东家拆房西家买米卸油,需要人手的时候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村上人都说:小毅仔,人好呢!太仗义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他就是江都活雷锋!
83岁的村民刘志英一个人生活,樊忠毅每次帮她买东西,都只收整钱,零钱不知贴了多少。他总是问她:“大妈妈你有什么事需要我干?”
73岁的村民颜秀红说,自己两次生病,都是樊忠毅骑电动车带着她,送到村卫生院。每次超市买米,都是他送到家。
村民华大妈夫妇都年逾七十岁,老两口喜欢吃猪肺,樊忠毅不但帮助代买,还考虑到老人年龄大,每次都将猪肺灌好洗净后再送去。老人激动地说:“忠毅做事周到,真比自己的儿子还要亲。”
村民陈文军骑电动车摔伤了腿,绑着石膏躺在家里养伤,想喝骨头汤补身子,就委托樊忠毅代买。樊忠毅应下这个活后就当成了自己的事,隔个三五天就帮他代买一次骨头,从不嫌麻烦。
在村庄上,樊忠毅尊老爱幼,睦邻友群,是一个人人称道的“暖男”。在不少留守老人的心里,他就是他们的依靠。谁家有重活,都会来找樊忠毅帮忙,而樊忠毅则是一呼就应,随喊随到。徐桂芳说,一旦有人来叫他,他都会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别人,在他的眼里,别人的事比自家的事重要。
“他是真真实实对我们好,对老年人好。我们都哭过几次了。”砖桥社区东一组村民组长吴永军,是一个黑脸汉子,说起樊忠毅,也不免唏嘘,“不关他的事,他却能挺身而出,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忠厚、勇毅。”樊忠毅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他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47岁的樊忠毅永远地离开了,却也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间、留在了最好的年纪。“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是新时代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平民英雄,他像一支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他人,也留给了这个社会从善向德的力量、带给人们无尽的希望。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通讯员 殷长庆
扬眼纪实系列产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编辑 : 王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