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现场
11月11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20个国家重点公园之一的“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迎来140岁生日,近百位共计四代何家后人“回家”祝寿。为庆贺建园140周年,何园景区管理处于11月11日至14日期间,举办何园老照片展、话剧《王承书》展演、何姓人免费游何园、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大运河主题分会、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遗产和文保分会2023年业务研讨会等多个主题活动。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公司)党委书记鄢斌,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等参加相关活动。
何家后人
何氏家族先后走出“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何园是晚清扬州园林的代表之作,以山水布局精巧、建筑中西合璧等特点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园林和文化学者表示,何园的魅力不仅在于独特的建筑艺术,典雅的造园手法,更在于所蕴含的深厚文脉底蕴。可以说,登峰造极的园林艺术、一脉相承的家规家训、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铸就了何园140周年的辉煌岁月。140年来,何氏家族贤才辈出,先后走出“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大批栋梁之才。
何家后人代表何学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何园因一代一代人演绎的故事更加精彩,《何氏家训》所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正在发扬光大,“何园是园林艺术自然景观和家族历史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的典范,以何氏家训为代表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属性,是独特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何园这座文化宝藏,繁荣发展扬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沈伯宏表示,站在何园建园140周年新的起点上,必须竭力守护历史遗存、讲好“何园故事”、弘扬传统文化,赋予百年名园新的生机与活力。
她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终身
王承书院士
当天下午,作为何园建园140周年庆典重要活动之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公司)原创话剧《王承书》,在扬州运河大剧院演出,表演精彩,情景重现,让人重温了王承书院士光辉的一生。
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徐亮表示,作为何氏家族后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承书是参与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为国家隐姓埋名30多年,为祖国的核事业贡献终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王承书是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的奠基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及铀浓缩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演出现场,观众跟随张哲(王承书之子)的旁白穿越时空,从国穷民弱的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了解到王承书院士的家国情怀。
众多观众现场落泪,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据悉,话剧共分八幕,分别展现了王承书与丈夫张文裕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爱情;留洋科学家们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的爱国初心;老一辈核工业人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精神……观众们看到王承书院士放弃国外优越物质条件回国,看到她服从祖国需要,三次转行,带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等场景时,自发报以热烈的掌声。“看到王承书院士为国隐姓埋名30多年的情节,我掉眼泪了,我发现周围不少观众和我一样,都流眼泪了。确实太感人了,我认为王院士是我们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一位市民对记者说。
话剧表演
看完话剧,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主任徐亮表示,王承书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在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成了“许党报国、厚德至诚、温蕴谦恭、精微致远”的“承书风范”。这对何园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化为奋发作为的力量,助力各项事业发展。
通讯员 郭莉 运投轩 乔家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