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浆》的故事从古蜀镇古南街宜兴紫砂世家一间聊壶茶坊讲起,主人公以壶为师,最终将几百件传世名壶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出家族、推向未来。该书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受到广泛关注。作家徐风多年来专注紫砂文学创作,先后斩获了“中国好书”、“《中国作家》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传记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紫金山文学奖”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
在分享会上,中共宜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马钟首先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了赞赏,他认为《包浆》这本书通过一把把充满故事的名壶老壶演绎出几代制壶者、爱壶者、赏壶者的命运悲欢,为气象万千的紫砂世界增添了新的魅力,深刻反映出一代代紫砂从业者、传承者、发扬者这个集体群像身上流露的赤诚本心、高洁品性、向善修行。
译林出版社总编辑袁楠向到场的读者朋友们介绍了《包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在小说《包浆》中,聊壶查房位于丁蜀镇古南街,而新书发布会也正是在古南街举行,这也是一种缘分。“徐老师是中国专业书写紫砂的第一人,他的文学天地是非常广阔的,也是一位卓越的江南文化学者,他用文字架起的心灵之桥会穿过时光,用持久的审美去挖掘中国紫砂和江南文化的内在生命,他的接续与激活,他的温度与弘扬,都让我们感佩和致敬。”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肯定了徐风多年来为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徐风用一把壶来写一条街的历史、一部紫砂发展史,把一个民族心灵史、性格史、精神史写得细幽入微而又惟妙惟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古南街紫砂人,与大家分享了他的读后感,“我作为一个从小在古南街长大的紫砂人,对《包浆》一书感到分外亲切。《包浆》记录了几代紫砂人的心路历程、文化底蕴和艺术神韵,是一本值得推广的好书,我们紫砂人都应该好好感谢徐风老师。”
本书的作者徐风在分享会现场与译林出版社副总编辑陆志宙及多位专家学者展开对话,徐风和读者们讲述了《包浆》创作背后的故事。《包浆》是一本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作品,比如古南街是真实存在的,但小说中的古南街是脱胎于真实古南街的一个虚构的艺术环境,浓缩了江南小镇的活色生香之美,“我写虚构作品,就觉得我可以把一颗世俗的心,化到我的文本里,从而书写更广阔的世俗生活。说到底,一把壶连接着百姓的生活,而人与器物是怎样相处的呢?相互成全是常数,但也有相互伤害的个案?用非虚构来表达是有难度的,只有虚构的手法,可以让我在特定的领域信马由缰。”徐风表示。
谈及创作《包浆》的起因,徐风认为是为小人物立传,想要去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擦亮庸常生活的精神气,他还提及了未来的创作计划“接下来,我还会写一部不仅仅是紫砂这样的器物的书,写人和器物在久长的岁月中,他们是怎么相处的,是怎么相互成全的。许多人因为一把壶对他的抚慰,使他在生命中变得愈发恬淡、平和。一把壶是一个生命的见证者、抚慰者、成全者,所以,岁月的悲辛冷暖,留在壶上,便是包浆。”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文学评论家张娟,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享了对《包浆》的解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图源活动主办方
校对 徐珩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