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江南温故 | “吴”特指苏州吗?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之名,常常成为后世的地理区域名称,“吴”便是其中之一。“吴”很多时候表示东南区域,诗圣杜甫在登上岳阳楼时就曾发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感叹。有时候整个江苏省也被称作“吴”。江苏与“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如果精确到具体某个城市,今日最适合称作“吴”的当属苏州。

苏州干将路的“句吴神冶”牌坊

“苏州”之名的使用始于隋朝开皇年间,在此之前,苏州长期为吴国、吴县、吴郡、吴州的国都或治所。人们通常认为在唐代以后,“苏州”和“平江”成为苏州主要名称,但其实,县一级的吴县是长期存在的,无论是唐代苏州,南宋平江府还是元代平江路,都下辖吴县。清代苏州府的吴县名声就更大了,民国索性直接把苏州改成了吴县。直至今日,苏州还设有吴中区。“吴”字几乎伴随整段苏州历史。

然而苏州并不是“吴”的唯一使用者。历史上“三吴”之说流传很广,歧义也很大。袁枚《随园随笔》中认为“三吴”有三种解释:“《通典》汉分会稽、吴兴、丹阳为三吴,《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如此,绍兴、湖州、常州、宣城也可称作“吴”。其中常州有“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之称,今天的常州城内,存在大量与“中吴”相关的地名。

苏州街巷中的唐诗《送人游吴》

《通典》所称“三吴”之一的丹阳郡也包含南京,可见南京也素有“吴”的称号。在孙吴时期,南京不但成为丹阳郡治所,还是吴国都城。它的繁盛促发左思完成《三都赋》之一的《吴都赋》。元朝末年,群雄纷起,张士诚在苏州建立东吴,朱元璋于南京建立西吴。当时,在与“吴”的亲密度上,南京与苏州平分秋色。

长江以北的城市同样曾是“吴”的核心地带。扬州在汉代为吴国国都,北周时扬州被称为吴州,五代时的杨吴政权也依旧以扬州为中心。据南宋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记载,王应麟在苏州任职时,发现苏州下辖的长洲县的县令已分不清苏州的“吴”和扬州的“吴”。

曾被称作“吴州”的城市较多,除了苏州、扬州、绍兴等,还有泰州。唐武德三年(620年),海陵县改名吴陵县,并设吴州。不过仅四年后“吴”字地名就被取消,恢复海陵原名。但“吴州”和“吴陵”对后世依旧存在较大影响。骆宾王曾在泰州作《夕次旧吴》,在骆宾王看来,失去“吴州”、“吴陵”之称后的泰州仍然是“吴”。实际上,当时泰州一带所产的盐也被叫做“吴盐”。

对泰州而言,“吴陵”的影响力其实比“吴州”更大,有史可查的泰州最早地方志即为《吴陵志》。需要说明的是,《吴陵志》成书于南宋淳熙十二年,与初唐已相隔500多年,“吴陵”显然已成为泰州别称。南通与泰州历史渊源深厚,明洪武初年在今南通市海门区东北设置的吴陵巡检司可能也与泰州“吴陵”相关。

到今天,南京的“吴”寥落得多,更多的体现在历史遗迹上。扬州、泰州,“吴”的痕迹更是只能在故纸堆中寻觅了。

黄浪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盛媛媛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