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蛋糕”不断变大。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仅2160余家,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迅速增长至3.8万家。截至今年三季度,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数量达到了11.2万余家。
而在技术与市场之外,动力电池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核心仍是顶层策划和政府监管。
2018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21年,工信部会同五部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监测,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在去年9月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
今年11月8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召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座谈会,会上提出以数字化赋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据了解,我国于2018年公布了第一批白名单企业(5家),2020-2022年相继公布了第二批(22家)、第三批(20家)、第四批(41家)白名单企业。
此次第五批企业名单公布后,电池回收白名单企业已达到156家企业,其中,95家为梯次利用企业,51家为再生利用企业,10家为综合利用企业。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随着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白名单扩容是必然趋势,更多的企业进入白名单也将促使电池回收市场更加规范。
而为了进一步改善动力电池回收目前“小、散、乱”的局面,在行业标准规范上,一些业内人士还建议,未来应建立电池健康状况和剩余能量的监测标准体系,评估电池寿命并确保动力电池在梯次利用中的性能稳定和安全状况。
而在回收渠道的规范上,应推动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及综合利用企业等合作共建共享动力电池回收渠道。探索“以租代售”商业模式试点示范,开拓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场景,开展“互联网+电池回收”等多种形式的共享共用模式。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