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分析报告指出,今年直播带货的负面信息量是比较高的,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00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前半段,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94,694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摇一摇”开屏广告的问题也是今年双十一被吐槽的焦点问题,监测期间,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75,66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32%,日均信息量2702条。随时间推移网民吐槽逐渐增长,11月14日达到峰值,为8552条。从社交平台的反馈上也能看出,在双十一大促其间,指向各个电商平台的“摇一摇”广告投放明显增多,手机软件强制性的开屏广告令人烦不胜烦,更糟心的是这些开屏广告灵敏度极高,手腕一个抖动马上跳转双十一专场,简直不堪其扰。
11月15日,江苏省消保委在微信公众号展开投票调查,76%的投票者选择“支持”叫停开屏“摇一摇”跳转广告或相关应用的做法;78%的投票者表示经常遇到“摇一摇”进入广告详情或跳转相关应用的情况;92%的投票者明确表示对“摇一摇”这种开屏广告的态度是“厌恶”;90%的投票者认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82%的投票者会考虑将具备屏蔽“摇一摇”跳转广告功能,作为购置新手机的考虑因素之一。本来是想要引流的“摇一摇”却变成了“劝退流”,网上流传出来的众多“如何关闭摇一摇”的攻略足以看出消费者对“摇一摇”广告的厌烦,尽管年初已有政策出台应对“摇一摇”广告,但一些开屏广告换汤不换药的变成了“翻一翻”“扭一扭”,要让消费者能舒舒心心的用手机,仍需电商平台和APP开发者、商家等达成共识、强化自律。
今年双十一舆情的一个关键词是“低价”,促销价格争议问题在双十一其间波动上升,令大家感到不愉快的点包括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另一方面,双十一期间,商家之间的“性价比”博弈也并没有真的给消费者带来好的消费体验,为了争夺市场,有的商家把套路简化成“低价”,由此引发更多恶性竞争,在双十一期间出现了多次消费者付尾款后优惠政策调整,使得消费者遭遇“价格背刺”。
与往年相比,今年双十一也有所不同,今年是中小商家参与最多的双十一,也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一次,监管上出现了不足,直播翻车现象、售后混乱、退款纠纷频发。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化选择的同时也需规范化管理,以盲目的“低价”进行利益博弈而忽略了商品质量、消费体验和消费服务属实短视。也正如分析报告所指出的,未来的市场竞争需坚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借助数字化和AI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快速的舆情回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