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阑尾炎,其实不需要“一切了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近日,6岁的患儿盼盼(化名)因为反复脐周隐痛不适而被诊断为阑尾结石、慢性阑尾炎,建议手术。因为不想这么小的孩子就经受手术的苦,家长辗转多家医院,但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建议。后经介绍,找到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桑华超,在没有“动刀”的情况下,解决了问题。

得了阑尾炎,也不一定需要“动刀子”

入院后,桑华超主任对盼盼的病情做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最终和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徐顺福讨论后决定采用一次性成像导管(胆胰管镜)对其进行治疗。在麻醉科同事的支持下,先用肠镜找到阑尾开口,徐顺福和桑华超将一次性成像导管进入阑尾腔,直视下观察到患儿阑尾慢性充血,并有多枚粪石,经过反复冲洗后将粪石取出。术后第二天,患儿的腹痛就明显缓解。

徐顺福为患者进行内镜下阑尾逆行造影ERAT

类似的病例还有一位80岁外地老年患者,因发热腹痛来到逸夫医院就诊,检查后诊断为阑尾脓肿收住入院。因为入院后患者持续多天腹痛加重,且持续高热,外科多次会诊认为暂不宜手术治疗。后消化内科讨论后,决定为其进行ERAT治疗。

由于患者不耐受麻醉,在病人保持清醒的状态下,桑华超主任通过肠镜找到阑尾开口,见阑尾口明显充血水肿,徐顺福主任在桑华超、杨洋主任的协助下将成像导管插入阑尾腔,冲洗出大量脓液后植入阑尾支架,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第二天患者体温就恢复正常,腹痛也已经缓解,一周后复查显示阑尾脓肿消失。

保住阑尾,还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阑尾,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器官,它是消化系统的一员,却并没有消化吸收的功能,似乎是一个天生的“废物”。因为阑尾在构造上是个“死胡同”,一旦开口处发生了梗阻,分泌物就会在阑尾内部积存,微生物也会在入侵后大量繁殖,造成炎症。一旦不及时处理,就会形成脓肿甚至破溃形成阑尾穿孔,发展成急性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很多人都想“一切了之”。

视觉中国

但这是人们对阑尾的误解!桑华超介绍,最近有关研究表明,阑尾其实是一个“有用”的器官,它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以下三点:

1、阑尾是肠道益生菌的“避难所”

正常人体肠道中存在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这类细菌叫做益生菌。当人类长期口服抗生素或病原体大量进入胃肠时,肠道益生菌会遭受致命打击,大量流失,而阑尾内有一层特殊的膜保护这些益生菌,帮助它们躲过一劫,方便日后重建肠道生态系统。

2、阑尾是免疫细胞的“训练营”

阑尾内存在着大量的淋巴组织,构成肠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阑尾还具有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物质和各种消化酶,促使肠管蠕动亢进的激素和与生长有关的激素等。

3、阑尾和肠道肿瘤发病有关

最近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阑尾有免疫防御功能、分泌功能。当阑尾切除后,这种免疫防御功能也就消失了。而切掉阑尾的人患上恶性肿瘤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

“我们消化科开展的内镜下阑尾逆行造影ERAT技术,即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是通过肠镜治疗阑尾相关疾病的手术。该项创新技术可通过纤细的胆胰管镜进入阑尾腔,直视下观察阑尾病变,可以冲洗脓液,取出结石,放置支架引流脓肿,创伤小,预后良好。”桑华超说,因为无需开刀,可以完整保留阑尾及其功能,尤其适宜于老年、儿童、有外科手术禁忌的患者和对手术有抗拒的患者。

通讯员 范雨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