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最新报告:气候变化已对全球疟疾防控构成风险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世界疟疾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例疟疾病例,比2021年增加500万例,比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前的流行水平高出1600万例。
每年的《世界疟疾报告》都会对全球疟疾控制和消除趋势进行全面、最新的评估。今年《报告》还首次专门用一章的内容,深度探讨气候变化与疟疾之间的联系。
《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已对疟疾传播和疾病负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可持续、有韧性的疟疾防控措施。”
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略有上升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也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报告》显示,2000年至2022年,全球疟疾发病率下降28%,死亡率下降50%,避免21亿例疟疾病例和1170万死亡病例。大部分被避免的疟疾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
不过,自2017年以来,全球疟疾防控步伐趋于停滞。2022年,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略有上升。相比2021年,2022年全球新增500万疟疾病例,总计约2.49亿例;全球疟疾死亡病例为60.8万例,与2021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增加3.2万例。2022年全球94%的疟疾病例、95%的疟疾致死病例发生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
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前,许多国家就开始面临资源匮乏和重重困难,包括极端天气频发、人道主义危机、生物入侵、蚊虫抗药能力增强等,进而导致疟疾干预效果达不到理想水平。疫情初期世卫组织曾预测,如果各国不能迅速有效地应对疫情,疟疾负担将重回2000年水平。在世卫组织及合作伙伴支持下,各国加大力度维持基础疟疾服务,尽管病例数量在2020年有所回升,疟疾防控整体趋势在2021年和2022年并未进一步恶化。
气温升高已致疟疾在非洲高原传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近日在阿联酋迪拜举行。世卫组织近日曾联合全球卫生界呼吁重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重视对蚊媒传染病的影响。
今年,《世界疟疾报告2023》首次强调,气候变化已对疟疾传播和负担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值得关注。
气候变化首先会对传播媒介蚊子的生存和繁育造成直接影响。蚊子的理想繁殖和存活温度为20至27摄氏度。气温上升可能让原本较为凉爽、疟疾稀少的地区,变得适宜蚊子生存,进而导致疟疾流行。《报告》指出,最近几十年来的数据证明,气温升高已导致疟疾开始在非洲高原地区传播,而这些地区原本没有疟疾。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也会直接影响疟疾防控。2022年,极端天气使巴基斯坦降雨过多,洪水泛滥。洪水过后的积水为蚊子提供滋生地,巴基斯坦暴发疟疾疫情,全年病例总数较2021年增加210万。
《报告》指出,虽然气候变化影响疟疾传播的程度缺乏相关数据,但整体而言,气候变化对疟疾防控不利,且妇女、儿童、少数族裔、移民和有潜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等脆弱群体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如果没有可观的投入去支持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相关适应措施,人类健康会因此遭受相当负面的结果。世卫组织相关负责人强调,在规划疟疾防控项目时,必须将上述所有风险纳入考虑范围,思考如何将疟疾防控工作融入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局之中。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白波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