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4岁广东籍小伙送别孕妻,坚守在南京安全区守护难民。他叫陈斐然,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魏特琳称这位文质彬彬的男青年为“陈先生”或“F·陈”。
陈斐然
《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中记载,从1937年8月11日起,陈斐然就在清空校舍、挖防空洞,为即将来临的战乱做准备。
当年9月8日,陈斐然把孕妻送回广东老家,独自坚守在南京安全区。《魏特琳日记》中写道:“现在他无牵无挂,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
陈斐然(左三)、魏特琳(右二)和吴贻芳(右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2月17日,侵华日军闯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明为搜查中国士兵,实际上却是在寻找年轻女子。有些工人是刚雇来帮忙的,其中有一名工人手上有老茧,日本兵怀疑他是中国军人,要把他带走。陈斐然高喊着:他是Coolie(苦力)!
日本兵用脚踹他,把他拖到对面站着,又叫他跪着,随后他被带走了。陈斐然英语很好,被带走的路上一直用英语跟日本人解释。可能日本人看他真是一个读书人,就把他扔下了车,让他不许回头,他听到汽车的声音越来越远,知道这条命捡回来了。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营的职员与工作人员,前排左三为陈斐然、左四为魏特琳、左五为程瑞芳
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陈先生在上海路与广州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被释放。”安全区内还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感恩会,来庆祝他的死里逃生。
12月23日,魏特琳写道:“一旦交通通畅,我将让F·陈离开南京,因为我觉得年轻人在这里非常不安全。”但陈斐然没有离开。
《魏特琳日记》中记载:1938年2月12日,陈斐然收到了来自汕头的信,得知儿子已经降生。魏特琳写道:“我们在实验学校举行了一个聚会。其间我们吃了上海带来的橘子和爆米花,以庆祝F·陈生了个儿子。”
女儿陈潮一至今珍藏着一份阿爸的履历表。
一直到1939年3月,陈斐然才离开南京,返回老家看望妻儿,那时,儿子已经1岁多了。
1981年5月,陈斐然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76岁。弥留之际,看到电视上的吴贻芳,他笑了,“还健在,都挺好。”
微短剧创意设计了父女的隔空对话,女儿陈潮一问父亲:“爸爸,刺刀就在面前,你不怕吗?”陈斐然朴素回答:“当时难民区里人太多了,食堂人手不够,这个帮厨就是我招进来的,我要站出来保护他。”
微短剧得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市话剧团等的支持。曾主演话剧《尘埃落定》、《詹天佑》、电影《爱情天梯》等的南京市话剧团专业演员史田林友情出演陈斐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携妻子迟雅文助阵,演绎离别场面。
史田林表示:陈先生其实是一位普通人,但面对危难,他却表现出了侠之大义,值得后人景仰。在那个寒冬里,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的悲壮故事也值得被铭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张楠
视频拍摄 陈金刚 朱信智
剪辑 曾宏亮
动画 冯晨禛
校对 徐珩
编辑 : 朱亚萍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