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长干古城改写南京建城史:3000多年前“南京第一城”在长江秦淮河交汇处诞生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3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商周兴替风云激荡之际,在古长江、古秦淮河交汇处,“最早的南京城”诞生了。

12月18日至19日,“长干古城——南京西街遗址重要成果专家论证会”在宁举行。经过多轮论证,来自中国社科院等多家高校院所的20多位全国知名历史考古学者一致认为,南京市秦淮区西街遗址内发现的“长干古城”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筑城遗址。

通过考古实物力证,南京建城的历史确凿无疑地延伸至3000多年,较现有文献记载前推了600多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南京首城何时建?

地层、器型、纹饰、测年均显示可追溯至晚商

西街遗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中山南路东侧,2017年启动考古。发掘过程中,环壕、墙基、门道、古井等遗迹相继出土,一座古代城池遗址显露真容。

这座城池以一处3米至4米高的台地为中心,由多条环壕围绕。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陈大海介绍,其中两条环壕紧贴台地,走向相互平行,呈弧角方形,壕沟截面为等腰梯形,人工开凿痕迹非常明显。环壕之外、台地东侧发现了夯筑城墙的遗迹:一段长度约30米、宽约2米的夯土基槽,中间有2.2米宽的开口或“城门”通道,“门”外还发现了古井和一座殉猪祭祀坑。环壕、古井内均出土了大量陶器残片、石器及少量青铜器、玉器。

西街遗址环壕区。

晚商时期水井。

环壕、古井等重要发现在长干古城(复原图)分布位置。

城池何时修筑?考古人员通过对遗址进行地层学分析,对两道环壕内、古井出土各类物质进行了碳-14测年,对出土陶片修复后的陶鬲、陶豆、陶觯形杯的器型以及陶器上的纹饰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均显示:大量陶器具有典型的商代特征,两道环壕、城墙修筑以及古井挖凿的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殉猪祭祀坑的时间还要略早。

陶鬲


发掘结果有力证实了,这座城池的修筑时代为距今约3000年至3100年前后,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城池。这标志着南京的建城史将重新书写:以往根据传世的方志文献,南京主城地区建城始于公元前5世纪初,通常说南京有“近2500年建城史”。此次发现则将南京的建城史前推600多年,延伸至3000多年。

南京首城何处建?

扼守古秦淮河入江口,是古长干的要冲之地

论证会上,专家一致同意对城池遗址年代的推断结果,同时将这座城池命名为“长干古城”。

“城池遗址的所在地在南京古长干里范围内,而‘长干’是南京最早见诸记载的地名,也是有很高知名度的地名。我们认为,用‘长干古城’命名比较准确恰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说。

长干位于古秦淮河以南、雨花台山岗地以北,是山环水抱、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平坦地。而长干古城就位于长干的西端、当时古秦淮河的入江口附近。为何南京第一座城会出现在这里?陈大海介绍,在六朝及以前,长江江面的宽度约今天的3倍有余。长干古城建在古秦淮河入江口的一处高于地面的台地上,易守难攻,扼江控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控制整个长干地区的要冲。

长干古城复原示意图。

目前,考古发掘已经揭示出环壕东段及北段、南段的部分。经过测算,环壕周长约1000米,整座城池面积约3万平方米。就城池本身来说,规模不大,但具有明显的军事功能。

南京首城何人建?

底色是本地的湖熟文明,但又有中原的文化因素

与会专家认为,长干古城是湖熟文化所孕育的南京城市文明曙光。

湖熟文化因最早在江宁湖熟发现而命名,是中原商周时期江南地区代表性的史前文化之一。长干古城在临水的台地筑城正是湖熟文明显著的特色。此外,在遗址中的陶器等出土文物,也均有鲜明的湖熟文化陶器特点。

“我们注意到,遗址中还发现了具有点将台文化因素的陶器。”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介绍,点将台文化最早发现于江宁汤山的点将台,是比湖熟文化更早的江南地区史前文化,时代对应中原的夏代。因此,长干古城紧密传承了江南地区的史前文明发展,是江南本土孕育诞生。

陶豆

陶觯形杯

贺云翱介绍,遗址中还能看到具有中原商代二里岗、殷墟特征的陶器以及南京下游的太湖流域马桥文化的陶器。这说明,长干古城成为文明传播交融的枢纽。中原文明从这里向江南传播,江南的古文明又从这里流向中原。

“南京因为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长干古城开始,3000多年来,南京一次次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之地、南北文化汇聚传播的枢纽。”贺云翱说。

专家建议打造遗址公园、博物馆

让长干古城成为展现南京文明源流的重要窗口

本次论证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20余位全国知名的历史考古学者参加讨论。会上,专家们还建言,希望长干古城等西街遗址内一系列重要发现得到有效保护利用。

论证会现场

“长干古城的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在3000年至3100年前,南京地区就开始了最早的建城,将南京的建城史前推了600多年。这对于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南京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形成非常关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表示,建议未来将长干古城遗址打造遗址公园,并建成遗址博物馆。既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的成果,也展示考古人员继续发掘的过程。同时,长干古城还可以与周边的南京城墙、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雨花台等南京重要文旅地标进行有效衔接、串联,让昔日的“古干”成为展示南京历史文脉源流发展的重要窗口。

【阅读延伸】除了长干古城,西街遗址里还发现了啥?

西街遗址的地层叠压状况复杂,已揭示的9个地层从商周时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现代,是南京城市连续性发展特质的生动写照。

记者了解到,除了有3000多年历史的长干古城,西街遗址自2017年启动考古发掘以来,还在“台地”的东侧发掘出一条宽达23米的六朝时期道路遗址。该道路为夯土构筑,筑路的路土中还含有大量细碎砖瓦残片和小卵石。为了方便排水,道路中间高、两侧低,道路的边缘是集水的路沟。经过方位测定,其呈“东北-西南”走向,北偏东约30°,向北指向今天的大行宫、即当时的台城建康宫方向,向南则直指“建康城的双阙”牛首山。这条路正是建康城御道在秦淮河以南的“南延段”,其北端连接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淮河上的朱雀桥。

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古井、建筑基址、数万件六朝青瓷片。青瓷制品几乎涵盖了全部类型,可能是当时生活在长干里地区人们生活所使用或进行交易的商品。这些出土文物展现了六朝建康城长干里的繁华热闹。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朱亚萍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