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孤独的文字不再孤独——《抚慰》出版感言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怎么活,才算不虚?
汪曾祺曾说:“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我认为,爱你想爱的人,做你喜欢的事,尽管很辛苦,但只要找到你热爱着的,不知疲惫,激情满怀,用所有的热忱与执着,活出精彩的人生。
生活中回头都是故事,转向全是希望。
俗话说,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当我辛勤耕耘,把热爱的生活与阅读转换成文字时,那么,我可能将平凡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
于是,在昨天(2023年12月29日)下午三点三刻,这是让我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此时此刻,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正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散文集共计30万字,设6个栏目:心灵小筑、艺苑际遇、品味乡愁、点亮心灯、世事感怀、人在旅途。
当我捧着那刚刚从苏州越洋印刷厂送来的散文集《抚慰》新书时,我的心情真是高兴得无法言喻。
记得今年4月份起,我就着手整理书稿,大约35万文字的各类文章,让我的师兄文友李阿华帮我初审归类,并再由区作协周浩锋主席再仔细重审,然后再详细分类,并报送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经过一审、二审、三审、终审,终于完全通过。尽管中间有好几篇文章因各种原因被编辑审核后建议退还,仔细一想,由于文风与内涵的不符,让我也能接受并完全理解。
正像著名学者、鲁迅文学奖得主、博士生导师王尧教授在给我《抚慰》一书作序所言:“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书写人生的意义,这是周建明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周建明善于从生活的小事中发现人生要义,他记下零零碎碎的生活细节,让他的散文充满了生活的现场感。我觉得这正是散文这一文体的独到之处。”
我的另一位老师陈春奇说:“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源于内在灵魂的高雅和心地的至善至美,我喜欢周建明的作品,他的小文章有生活气息并十分接地气,好多篇文章立意深邃,意境优美。”
同学费学斌读了书中的《不完美的才叫人生》后告诉我:“你的这篇文章,我连续读了两遍,每个字就像一个个音符拨动了我灵魂深处的琴弦。你的某些经历与我相似,你重义气讲交情,最终被人骗还不算,还花钱买了仇恨,但这一切都是财富。”他还说:“这让我想到弘一法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和你的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感谢你让我变得更加成熟!”
一位老师还说:“我拜读了书中的《逆着的生活也快乐》感到一个人的工作与一切艺术的业余爱好就是回归自我,充分利用自我条件享受生活,满足物质与精神需求。生活品质主要表现为利于身体与精神的健康;融合社会生活,创造人类生活美丽图景,和谐共生共融,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更新规律。”
另一位老师读了书中《用书法成就更好的自己》后直言不讳。他说:“做个草包,胸无点墨,当然不好;钻研成瘾,殚精竭虑,也太苦自己。做人,当奉献与享受兼之。(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从物质到精神,无论心理过程,还是行为经历,当正确把握,轻松愉快,健康长寿,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你的这篇正好诠释了这一要义。”
我常常想,人之一生,到底怎么活才算不虚。一位大学学友说,人活着要有意义和有意思。而我的理解是有意义大概是养家糊口,照顾好老婆孩子,侍候好老人,想必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而有意思大概是恒久专注于有兴趣的事,于是觉得我爱好文字也算是有意思了。
写作需要灵感,当伏案动笔时,生活中听到或遭遇到的事情总是要重新浮现或筛选一遍才能整理成文,往往过去的那情那景在笔尖上滑过时,我就有一种责任和阳光的心态来谋篇布局。用正能量的文字传递给读者,这样就让散文生长了无限的可能性。
正像给《抚慰》跋的作者顾小平老师所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周建明通过文学创作对自己时刻进行拷问,他用书写关心着自己,是对自己的关怀与抚慰,就是尽量让自己在物欲的社会中保持着一颗心平气和的静气。”
“手摸《抚慰》,阅读《抚慰》的每一篇文章,从字里行间,故事里,细节里,再听一听周建明对人生态度发出一声声叹息、无助、感慨、安慰、追求、成长等等,读者会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练后,而后得到一种抚慰。这种抚慰是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对散文的态度,既可无奈,又温婉谅解,对自己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从而一步一步地继续前进。”顾小平老师又纵深表达。
让我深深地领悟到,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经常有人说文学创作需要风格,而一个作家创作的风格一定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与个人的社会经历相连。
小平兄又说:“我们看到周建明的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交织起来的,既有生活的积淀深厚,又与现代生活自然接轨的思维。正如他的散文《心静,才能洞见更大的世界》中所表述的‘现在冷静地想想,在生活中不能完全责怪别人,应该多思考自己的过失与错误。’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立场,精神的立场,在散文中体现出来,与读者分享。”
我总觉得当文字通过传播变成文学时,那热爱被点燃,那孤独的文字肯定不再孤独。
而我将证明自己的热爱由平凡变得不再平凡!
作者:周建明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