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城记 | 夕阳下的鸡蛋花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周水欣

我在碧色寨的怀旧火车站,看了一场照片展,叫做“云端上的铁路”。当年建造滇越铁路是非常艰苦的,在这个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原筑路,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这些黑白照片记录了100多年前人们在险峻的山涧肩挑手扛的卓绝工作。人工运输线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深渊。工人们一个挨着一个成一条线状,好似蚂蚁搬家一样搬运需要的材料。两个山头间架起九个8米跨度桥拱的钢铁高架铁路桥……那都是全靠人——中国初代的铁路工人,用双手双脚,肩扛手抬,建造起来的。这些令人惊叹的100多年前的照片,记录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那场无法复制的工程。乔治·奥古斯特·马尔伯特于1903年至1908年间在云南拍摄了修建滇越铁路的这些照片。仔细观察照片中的各种人物、面孔、服装、风景、路桥工程、生活场景,眼前仿佛呼啸着闪回那百年前,20世纪初云南滇越铁路工地上的烟尘蒙住了双眼。

碧色寨,地处犁耙山的缓坡上,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此,火车站与小山村交叠,从而声名远扬起来。1936年,云南人自主修建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通车,在这里有2个火车站。这里也是个碧石铁路的寸轨与滇越铁路的米轨换装的车站,成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观。因为如此,碧色寨显得非常重要,当年有英、法、美等国的公司和30多家国内商号在此云集。这里还建了云南最早的邮政局、咖啡馆、网球场、酒店等现代设施。当年最繁忙时驻扎2万多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是云南重要的物资转运中心和贸易集散地,被称为“东方小巴黎”。

碧色寨法式火车站,电影《芳华》取景地 图 | 视觉中国

碧色寨因为法国人参与滇越铁路的修建,留下了很多异域生活风情的余韵。沿着一旁小山散步,可以看见当年法国人修建的酒店、食堂,甚至还有个红土网球场。这些红土是当年法国人从意大利运过来的,因为他们觉得云南的红土吸水性与渗水性达不到网球场要求——这个网球场可是当年云南乃至中国第一块红土地网球场。这里还有滇越铁路工程指挥所,芷村至碧色寨一段开工时就在这里办公,这个指挥所是当年碧色寨的第一栋瓦房,这里还种植有五株葡萄树,据说是那著名的“人字桥”设计者法国桥梁工程师保罗·波登与助手栽种,他们用此树结出的葡萄自己酿葡萄酒,享受法式生活,以解思乡之情。

走不多远,就看到那棵挂着古树铭牌的百年老树——鸡蛋花树了。这棵老态龙钟却粗壮结实的鸡蛋花树,别名缅栀子,夹竹桃科,树形优美,枝干弯曲有致,据说全株含有乳汁,被佛教寺院定位“五树六花”之一。五树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鸡蛋花花季5月开始,时间很长,此刻这棵鸡蛋花正在开花季,地上掉落了很多大朵黄白相间的鸡蛋花,我捡拾起来插在鬓角。据说法国人之所以选择碧色寨做大站,是因为在勘探线路时,正是夕阳西下,金黄的阳光洒在这个山坡上,盛开了一树的鸡蛋花在一片绿色中显得分外妖娆,浪漫的法式情怀被触发了。法国工程师为了留下这棵鸡蛋花树,修改了设计图,改变了一小段铁路的走势。

别在鬓角的鸡蛋花,让那段奇特的岁月瞬间袭来,夕阳下,如今已经沉寂的碧色寨当年的喧嚣时光,仿佛在鸡蛋花的芬芳中重现。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 : 王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