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常驻,这里安葬着65位新四军战士
忠魂永驻,松柏常青。位于江宁的云台山,主峰海拔有319米。在云台山脚下,有一座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安葬着65位新四军战士。他们都是在1939年2月26日的云台山血战中英勇牺牲的。2020年9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是南京党史教育基地,江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安葬着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在云台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据悉,云台山战斗是新四军进军日伪在华统治中心南京城下的一次重要而悲壮的战例。1939年2月25日,新四军二支队三团一营近百名战士,奉命赴江宁镇一带破坏敌人所占的京芜铁路。由于云台山地理位置险要,新四军常依托此地巩固横山地区战略部署、进击京芜铁路沿线的日军,因此敌方一直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作战中,因敌探告密,敌方出动500余人围剿云台山。敌人居高临下用机枪猛射,新四军战士虽作战英勇,但腹背受敌,伤亡很大。经过4小时激战,营长邱立生等65名勇士壮烈牺牲。云台山战斗里我军虽有损失,但是也给来犯之敌以重创,有力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将烈士遗体掩埋在云台山脚下。1964年5月,为纪念牺牲的新四军战士,中共江宁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兴建了云台山新四军抗日烈士墓,并将分散埋葬的65名烈士骨骸集中安葬,同时兴建立了大理石纪念碑。2006年,墓园扩建重修后更名为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建有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区和陈列馆。云台山战斗已经过去近85年,南京这座城市从没忘记长眠于此的英雄。
苦苦寻找没有结果,辗转找到南京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工作的谢恩平告诉记者,自己是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人,跟李先生是同乡,所以老先生联系自己到南京来找革命档案馆资料,又经过抗战史学者胡卓然介绍,前往云台山烈士陵园祭拜并寻访先辈的足迹。李旺声从1000多公里外的福建龙岩市永定区赶赴南京。龙岩没有合适的航班,李旺声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辗转到厦门,只为第一时间到南京来、到舅公墓前来。
李旺声说,邱立生营长是父亲李庚生的舅舅,是自己的舅公。今年73岁的李旺声此次来到南京,他吐露自己突发奇想,并托在南京工作的同乡谢恩平帮忙打听。团长是黄火星、烈士本人是营长、在江南一带牺牲……虽然不知道番号和具体地点,谢恩平还是凭着仅有的信息在网络上搜到南京抗战史学者胡卓然曾向新闻界述说过邱立生烈士安葬在江宁云台山烈士陵园,随后和负责人取得了联系。“两相一核对,工作人员告诉我,要找的就是‘邱立生’!”谢恩平说。
三团一营的这场战斗是新四军二支队进军江宁以来最为悲壮的一战,但由于战时混乱等因素,相关记载并不多。曾供职于南京市方志办的抗战史学者胡卓然,多年前在江宁挂职时曾经详细研究过这次战斗。他告诉记者,此次烈士寻亲成功,也是搭起了烈士家乡和牺牲地之间的桥梁纽带。邱立生的履历有许多不同记载,胡卓然是此前查询到老红军郑贵卿的回忆录才揭开了谜团。曾和邱立生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迄今是战友的,后来也同和邱立生在新四军第二支队担任营长的郑贵卿,在回忆录里记述了和邱立生并肩作战的多个细节,并且明确记述邱立生“抗战时在南京丹阳附近的战斗中牺牲”。
过去数年里,李旺声一家苦苦寻亲却始终没有结果。李旺声也透露,这么多年来因舅公的各种信息模糊,他也没有后代,一直没有对上。当时年纪尚小的父亲慌乱中将战斗的地名记错,且福建客家话和普通话表述不一,在李旺声的记忆中,“邱立生”一直被错写成“丘力生”。
而一些红色人物书籍里涉及邱立生内容,因为此前信息不畅,对他的牺牲地有不同记载,存在误记为牺牲于“杭州地区”、“浙江余杭地区”的情况。例如,烈士家乡永定以前的一本书中记载邱立生“在杭州余杭等地与日、伪军作战中牺牲”。这可能也是导致烈士家乡难以找到安葬地的原因。
回望先烈英勇事迹,舅公和父亲并肩战斗
据介绍,邱立生是福建永定(今为永定区)人,邱立生生于1914年,牺牲时年仅25岁。他1931年参加革命。1938年初在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时,担任第三团第一连连长,随后开赴抗日前线。部队改编时,邱立生回乡广泛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加新四军。“舅公说,日本人已经打进来了,不反抗就等着亡族灭种。”跟着邱立生,包括李旺声父亲在内的5名18岁少年奔赴战场。
父亲李庚生当年也被舅公招募入伍4年,参加了云台山战斗,突围成功死里逃生之后,又历经皖南事变与部队失散,辗转回到家乡,在家乡终老。此次李旺声来宁也出示了父亲李庚生的陆军新编第四军证明书,希望在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展馆资料中找到父亲名字,可惜没有找到。
李旺声曾听父亲讲过当时战斗的细节。1939年2月25日,部队进驻云台山后石塘村。部队进村后,布置警戒,封锁消息。当时,被封锁在村里的一名“乞丐”带着一条狗,苦苦哀求放他出村赶路。由于天色将晚,部队也即将转移,略有疏忽,放松警惕,就放“乞丐”出村。据说这个形为“乞丐”,实为敌人派来尾随一营、刺探一营行踪的密探。敌探出村后直奔小丹阳敌伪据点报告。小丹阳守敌迅即转告附近据点之敌,决定倾巢集合兵力500余人向云台山进剿。形势十分险恶,战云笼罩云台,大战迫在眉睫。“父亲印象中的邱立生骁勇善战,头脑非常聪明。父亲交代过我,要找到舅公。舅公没有后代,只有一个弟弟,也牺牲了。我年纪也大了,这次来南京也了了我一个心愿。”
当天,负责筹备祭扫仪式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红砖筑”大学生实践团队,为了让此次祭扫更为顺利,虽然学校和陵园之间坐公交需要3个多小时,但担负仪式主持的李孝萱和同学们还是坚持在昨日下午又实地彩排了一次。同学们说,虽然路途辛苦但是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红色活动。
李旺声老人从家乡来南京之后,家乡人民从此能够确认烈士就安葬在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南京云台山抗日烈士陵园。南京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忘记在此奋战英雄。李孝萱等大学生志愿者们多次前来陵园祭扫。也期盼着今后有更多烈士家乡的人来南京看望邱立生烈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郭凤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