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相城的“相”,到底是读xiāng还是xiàng?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相城的“相”,到底是读xiāng还是xiàng?这个问题看似不难,但不少人都答不上来;即使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来由。如同隔壁“浒墅关”的hǔ、xǔ之争,关于“相”字的读法,还得从历史上说起——

苏州相城,2500多年前,吴国名相伍子胥相其地,欲筑城于斯。2001年2月,相城区获批设立,成为苏州七区之一。

阳澄湖畔,古今流芳。“兵圣”孙武、“商圣”范蠡、“明四家”文徵明、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中国通俗文学之父冯梦龙等等不胜枚举,相城可谓钟灵毓秀。御窑金砖、元和缂丝、陆慕蟋蟀盆、巧生炉、太平船模、渭塘珍珠……相城珍奇数不胜数,风物清嘉,人文彬蔚,实一方锦绣福地。

    相城古戏台


初见相城

王謇《相城小志序》称:“考相城之名,始见于正德《姑苏志》,相传吴王阖闾先于此相地尝土,而城之下湿乃止。”

查正德《姑苏志·古迹》中的原文是:“相城,在长洲县东北五十里。相传子胥初筑城时,先于此相地尝土而城之,下湿乃止。其地因名。”

此后的志书几乎都沿用此说,乾隆《长洲县志·疆域》云:“相城,去县东北四十里,先传吴王阖闾先于此相度筑城。”道光《苏州府志·古迹》更是一直不来地照录正德《姑苏志·古迹》的原文。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正德《姑苏志》还是乾隆《长洲县志》都使用了“相传”或“先传”措辞,到底传自何处?不得而知。言下之意是不确定是真是假的说法。

“相”作何解?

对于“相”字的解读,王謇《相城小志序》是这样说的:“窃意吴民世称子胥为伍相,以越摇君、古巴王摇城、巴城之例推之,即以相为子胥之称号,亦无不可,正不必援公刘相其阴阳、洛诰来相宅之义,曲为之解也。”

王謇先生认为,相城之名,当与摇城得名于越摇君、巴城得名于古巴王同例,因人而名,即因伍子胥为伍相而名,此“相”即俗称宰相之“相”,而非如古人“公刘相其阴阳、洛诰来相宅之义”,即考察山川阴阳向背及寒暖,审视和测量山川地形地质水文、小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等,然后择其佳处辨方正位,确定建筑规划事宜。

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比如无锡的泰伯城、苏州的阖闾大城,均以泰伯、阖闾这样的人名作为城池的命名,表明是谁造的。

郑元祐《平江路新筑郡城记》:“吴自泰伯至寿梦而始大,及王阖闾用子胥,而城郭宫室遂为东南雄藩。世言泰伯城仅三里二百步,在今梅里平墟。夫泰伯以天下让,宜其不肯自大其城也。”

为何筑城?

最早的城池是防御设施,道光《苏州府志·古迹》称:泰伯城,《吴越春秋》:泰伯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田其中。《寰宇记》:泰伯初适吴,筑城在平门外,今无锡县吴城是也。西去无锡四十里,平墟高三丈。”

志书里说得很明确,泰伯正处在殷商末年,当时诸侯之间战乱已起,为了故吴(即勾吴)人民的安全起见,才在后来吴县的西北隅,也即《寰宇记》所谓的“平门外”的“无锡县吴城”造了一座“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的泰伯城。从地理方位来说,在无锡县城东四十里。也就是郑元祐《平江路新筑郡城记》所谓的“在今梅里平墟”。

其实,在整个春秋吴国的25位吴王统治期间,其都城的城池并非一直不动的,而是随着吴国的强大,争霸的需要,不断在迁徙中。

《吴郡志·考证》:“大抵泰伯之后,吴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居于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梅里属吴县。《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所撰:是时或属无锡尔。”

也就是说,从泰伯至十九世吴王寿梦之前,吴国尚未足够强大,一直在泰伯城发展。到了寿梦时期,开始新建城池宫室,准备“迁都”到“平门西北二里”,即向东发展了将近40里。

《吴郡志·考证》又称“世本又云:诸樊徙吴安,即今苏州。”诸樊是寿梦的长子,也即二十任吴王,上述《吴地记》称寿梦“始别筑城,为宫室于平门西北二里”,也许是寿梦“始筑”,诸樊才正式迁都的。至于说世本所谓“吴安,即今苏州”,“吴安”也许是“吴县”的“谐音”。

阖闾决策

阖闾的上位是通过军事政变取得的,即大家熟知的“专诸刺王僚”事件。《吴地记》是这样记载的:“自泰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生四子:长诸樊、次余祭、次余昧、次季札。季札贤,寿梦欲立之,札让不可,乃立诸樊。诸樊卒,吴人固立札,札弃室而耕之野乃止。封札延陵季子,而余祭立。四年,吴使季子行聘诸国。余祭卒,授弟,季子让,逃去。余昧之子曰僚立,为诸樊之子公子光所弑,在位十三年。僚好炙鱼,非专诸炙不食。诸樊之子光潜以百金,令专诸进鱼上僚,置匕首于炙鱼中刺僚死。子光篡立,是为阖闾。王又令刺客要离袖剑,杀吴公子庆忌,即王僚子也。”

阖闾是寿梦长子诸樊之子,吴王僚是寿梦三子余昧之子,按照寿梦的意愿,采取“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余昧应该传位给寿梦的四子季札的,可是“三让”,不愿为王,于是余昧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引起了诸樊之子光(即后来的阖闾)的不满。为了取得“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重用专诸将吴王僚刺杀,并且利用刺客要离,又将王僚之子庆忌杀掉,以绝后患。

阖闾成功上位后,为了国家的强盛,问计于来自楚国的伍子胥,于是便有了“相土尝水”的说法。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吴越春秋》:

阖闾谓子胥曰:“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内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曰:“善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子胥曰:“有。”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筑小城周十里。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以及之后府县志书基本上都沿用此说。

综上所述,相城的“相”有“宰相”或者 “仔细看,详细了解”等意思,应读作第四声,“相城”的“相”自然也是同样的读音。

“相城”与“湘城”

相城之名由来已久,正德《姑苏志·桥梁下》记载:“济民桥,与通仙桥同在相城市。”又《姑苏志·人物十》云:“姚广孝,长洲人。初为僧,名道衍,字斯道,居相城妙智庵时,相城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者,读书学道,兼通兵家言,尤深于机事,广孝从之执弟子礼,于是  尽得其学。”

从正德《姑苏志》的两则记载看,“相城”作为地名,在明代正德年间已经普遍使用,可以称作长洲县下的“相城”,也有作“相城市”的。这个“相城”似乎可以看作集市或集镇。

然而,“相城”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且用的是“湘城”之名。

清宣统三年(1911),筹备自治,合东、中、西18都、下17都、北19都为一区,定名湘城镇。属长洲县。民国元年(1912),并吴、长洲、元和三县,称吴县,湘城镇改称湘城市,隶属吴县。1957年9月,建湘城乡。1958年9月,湘城乡改建为湘城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83年7月,实行政社分设体制,湘城公社复称湘城乡。1992年8月,撤乡建镇,建立湘城镇。

2001年2月28日,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相城区和吴中区。2004年8月,因为“相城”区名与“湘城”镇名谐音,湘城、阳澄湖镇两镇合并为阳澄湖镇,湘城镇行政名称撤销。“湘城”之名只在当地特产“湘城麻饼”中存在。

陈其弟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臧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