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寻画像
成寻入宋
成寻,俗姓藤原氏,七岁进入京都的岩仓大云寺受戒,学习起源于中国的天台宗显密二法。42岁时,他已经做到延历寺总持院的阿阇梨(教授、导师之类)。因为从小学修天台宗,成寻特别向往到浙江天台国清寺祖庭作朝圣之旅,于是上书天皇,要求前往中国访学,但始终没有回音。熙宁五年(1072年)初,已年过花甲的成寻决定不再等待,带领徒众自行联络中国商船启程,经过艰难的跨海航行,师徒一行八人在浙江台州登陆,到达了中国。
成寻入宋后,先后游历浙江天台山、山西五台山,入汴京(今河南开封),敕住于太平兴国寺传法院。期间,他用日记详细记录所见所闻,著成《参天台五台山记》。该书共八卷,自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十五日始,至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十二日止,合计468篇。对刚刚到达的中国,成寻新鲜得很,也勤奋得很,虽然长短不一,但几乎每天都记。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无论风土人情,还是宗教活动,记录都相当详尽。
刚到中土,成寻就听说了镇江金山寺的名声。北宋的接待人员在向他介绍“杭州有三百六十寺,苏州有三百六十石桥”的同时,也推荐道:“润州大江中有金山寺,必可礼。”这无疑给成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宋李唐所作《大江浮玉》(绢本扇面画)是现存最早的金山寺图
一到镇江
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成寻师徒巡礼天台山后从杭州坐船启航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九月九日下午,成寻座舟抵达丹阳。次日凌晨,到达镇江南水关外并在此停宿。
九月十日上午,座舟驶入镇江城。成寻一行被引至官舍萧贤堂稍作休息,随即拜会镇江的州官和僧官,并与普慈寺住持庆蒙、甘露寺住持应夫进行了法门交流。普慈寺,在镇江城西二里,苏东坡《题普慈长老壁》诗云:“普慈寺后千竿竹”,即为此寺。应夫,号广昭,主持甘露寺14年,弟子逾500人,为一代高僧。
当时的金山还是滔滔长江中的一座小岛,到金山寺需要坐船。午后,成寻从京口堰登舟,开始久已萦怀的参金山寺之行。在金山寺,成寻“一一礼拜,烧香诸堂”,作为佛门弟子,他对金山寺的法像诵经等诸般事宜记载甚为详细:
——“内有诸堂,庄严甚妙,宛如众香城。”
——“大佛殿丈六释迦像,诸堂十余所,岩洞,塔婆,最为甚妙。一切经藏,实可贵重。”
——“看经院内八十余人,各居经先,读一切经。泛海楼内有等身释迦像。”
……
金山寺的恢弘气象让成寻大开眼界,由衷感叹:“如今日见,第一庄严寺也。”成寻在金山寺僧的陪同下沿着绕山行廊周览全山,只见“处处高栏,或有黑漆涂,或有朱涂,如悬镜。二里之间,无隙敷石。廊殿楼台,映日照耀”,此情此景再度引发了他的感慨:“梁朝洞台,魏代永宁更不能及。”有趣的是,成寻在当天的日记最后还顺手记下了金山寺的一条寺规戒律:“不令女人入山。”
参拜金山寺后,成寻一行即辞别镇江官员,继续北上。
二到镇江
熙宁六年(1073年)一月,成寻完成了五台山巡礼的心愿,自觉佛法精进了许多,申请回国,得到批准。宋神宗不仅亲自接见了他,还准备了许多礼物托他转交给日本天皇。三月二日,就在成寻准备动身之际,汴京因为天旱时久,举行了一场作法祈雨仪式,他作为外国高僧,被京师官员盛情邀请前去主持。三天后,果然天降甘霖,朝野上下一片欢腾。成寻名声大噪,被朝廷授予“智慧大师”的封号。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十五日,成寻载誉踏上归途,离开汴京乘船原路南返。五月初再次途经镇江。
五月七日上午,成寻一行从扬州渡江,停舟镇江京口堰外。下午成寻入城拜见镇江知府。不过成寻并未记下这位知府大人的姓名,只是说他“年七十余人也”,且自称为今年新到任的。查阅《嘉定镇江志》,在任时间明确为熙宁年间的镇江知府唯有孙觉,为熙宁八年(1075年)上任。孙觉前为滕甫。再前为孔延之。据史料记载,熙宁七年(1074年)孔延之刚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尚未到任即去世。孔延之前为李及之,而且李寿及85岁,无论是在任时间还是年龄都十分吻合。因此,成寻所拜见的这位镇江知府大概率为李及之。
五月八日午后,成寻的座船过京口堰。他记下了过堰的细节:“左右辘轳牛合十六头”,也就是说,当时的京口堰是用十六头牛的拉力,来牵动辘轳,从而帮助船只过堰的。过堰后,座船停泊于渌水桥下。渌水桥,也称高桥,是镇江古关河上的一座名桥,桥址在今四牌楼附近。傍晚,金山寺主持宝觉大师派人送来斋饭。宝觉大师即著名的佛印和尚,他与苏东坡、黄庭坚等当时的名人贤士交游甚厚,留下了不少佳话。
五月九日上午,成寻一行离开镇江,当晚宿于“丹阳县丹阳桥”。“丹阳桥”疑即后世的“云阳桥”,据《至顺镇江志》记载,云阳桥位于丹阳东漕河上。五月十日,成寻一行继续南行前往杭州,他的两次镇江之行也到此结束。
同年六月,成寻到达明州(今浙江宁波)。他将行李托付给弟子,让他们先回去,自己准备再往天台山、五台山修行巡礼。但这一留,成寻就再也没有回日本。他在中国遍访佛教寺庙和胜地,潜心研究佛法,直至圆寂。成寻圆寂的年代未有定论,但一般考证为元丰四年(1081年),时年71岁,葬于天台山国清寺。
孟宪威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对 徐珩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