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带来了最新创作的大型灯彩《画龙点睛》。
一条粉色巨龙缠绕立柱,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仿佛要腾空而起。立柱上则融入了白鹭洲、栖霞山和中华门等南京历史文化景点,一位身穿长袍、手持毛笔的书生站立在旁,正准备给龙“点睛”。他还笑说,“我这条龙是‘多巴胺穿搭’,时尚亮眼,更受年轻人喜欢。”
陈柏华告诉记者,故事就发生南北朝时期的金陵,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应邀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画四龙不点眼睛,曰:‘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灯彩《画龙点睛》作品是在建筑圆柱做文章,形似大浮雕半圆柱,大胆把古金陵著名寺庙与景在巧妙的结合,使龙盘柱腾空,展现活力。在手法技艺上采用声光电控生动可乐,盘金鱼鳞片做法,更体现龙的蜿蜒和美感。把龙展现得姿态活灵活现、使中国龙文化《画龙点睛》再次的升华。
作品《蟠龙》中的蟠龙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蟠龙被视为神灵和上天力量的体现,代表着权利和高贵。蟠龙也被认为是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的象征。在本组花灯蟠龙创作中,运用大浮雕,使龙立体感更强。
扎灯彩是中国民间盛行的古老技艺,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秦淮灯彩,具有1700多年的传承历史,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柏华在这一行,一干就是40多年。他设计了许多著名的花灯,他制作并注册拥有知识产权的“双龙戏珠”大型景观花灯,被悬挂于秦淮河畔的大照壁上,成为了夫子庙重要的标志性景观。只见秦淮河畔大照壁上的《双龙戏珠》灯组,两条脚踩祥云、气势磅礴的巨龙与秦淮河的桨声灯影相映生辉,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灯照水、水映灯,让人一眼难忘。
去年陈柏华还荣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这也是此次评选中唯一获此殊荣的江苏非遗传承人。“和北方花灯相比,秦淮灯彩的特点是色彩典雅,层次丰富,具有质朴纯美的乡土气息。”他以秦淮灯彩为根,融南北灯彩特色于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陈氏秦淮花灯”风格。陈柏华告诉记者,秦淮灯彩全流程纯手工制作,龙灯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深深烙印着南京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灯彩灯会非遗项目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代代传承,在融入现代生活中绽放更大光彩。模拟明代名画的灯组《上元灯彩图》成为创意核心,有无人机空飘表演、数控灯组等技术手段辅助,再现了上元灯彩节的盛况。此次参展的四川松潘回族花灯舞以松潘回族曲子伴唱,并融入独创的耍灯动作,别具一格。逛灯会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切身体验灯彩年俗,真正感受和参与非遗的活态传承,也加深了各地文化交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