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小宴》,吕布上场时,头戴盔翎、身穿粉红蟒袍,头上翎子飘摆有序,端的是潇洒与威武。当他对貂蝉一见倾心,那两根翎子便不安分了:一会双翎神速转动,犹如金蛇狂舞;一会一翎悠闲弯垂,一翎悠然挺立,好似霞映彩虹;一会双翎一起抖动,由低到高冉冉挑起,宛如凤凰展翅。摆、勾、竖、甩、绕、点、颤、踅、扫、抖,那种喜悦、轻佻和孟浪,真是有声有色。
《空城计》中,司马懿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压到城门前,却只见两个老兵对酌猜拳,诸葛亮城头抚琴,安然沉静。他疑心陡起,命二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前去一探虚实。倏忽间,琴声又起,两将侧身朝向城头蹙眉倾听,顶上翎子随着细微的心理活动而颤动。急骤的鼓点中,他们涮翎、抖翎、绕翎,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这场心理战中,心理的起伏跌宕便由飞舞的翎子显现。颇堪玩味的是司马昭,他低头,翎子向诸葛亮等人仄去,微微摆动。翎子的律动配合着他若有所思的表情,让人联想到传递信息的动物触角——“拟物”修辞的运用,看似远离日常逻辑,却一举动人。
荆河戏《大回荆州》里,有个绝活儿“扫台翎子”。戏中说的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欲设计除掉刘备,他假意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借甘露寺招亲之际,埋伏刀斧手杀之。没想到招亲弄假成真,于是再设计以酒色迷住刘备,意图使其老死东吴。当他得知刘备安心东吴,不再回荆州时,以为计谋得逞,心内狂喜。舞台上,他突然仰天狂笑,又猛地站立“骑马裆”,身子俯下、低下头盔。在“嘶边”锣鼓烘托下,两根翎子从台右的台板上一直扫到台左,翎尖一直伸到台下前排观众面前。观众看到用手可触的翎尖,似直接“触”到了周瑜的狂喜。如此夸张的“扫台翎子”,恰切表现了人物心情,体现了中国戏曲写意、夸张的美学法则。
翎子功,悬系着艺术家的心力与生命。它虚实相生,虚实相映,呈现出微妙的心灵空间和无尽的艺术境界。微小处映现星辰,蜗角中创造世界,这正是老戏的魅力之一吧。
作者:米丽宏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 华明玥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