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汉瓦传心音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朱磊/鲁川
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与秦玺汉印彰显的黄钟大吕相比,瓦当砖铭的声音更像广袤原野上风拂草木绵绵不绝呼啸低吟。其中,刻划于砖块之上的铭文似乎更显锐陋、朴茂、山林之相。总览它们的文化属性,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威严正统,还是“处江湖之远”的朴实弥漫,都是赓续保鲜中华文明密码不朽的细节。
书法/鲁川
在文字书法领域,砖铭一项,虽大都远离庙堂统学,但其与历史、考古、金石、民俗等学科息息相关的细节千丝万缕。它的发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刻制者多为平民、工匠及杂役,内容常为年号、日期、地名、工匠名、吉语、时令语、造像题记等等。
西汉/吉语砖铭释文:亿年无极,千秋万。
东汉/元年春记事砖铭
当下,砖铭与书法、篆刻、制印的勾连日渐密切。在学术领域,砖块铭文对研究文字学衍变的价值亦不断凸显,其中尤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就是隶书字体形成及其向楷书字体逐渐蜕化的过程。这种直接锲刻面貌,尤以两汉为主,它们的风格大都朴茂、率意、至简且全无做作之态,一派随心所欲的畅达野逸。
东汉/记名砖铭释文:永元元年二月,豫章宜春完城臣粱东
东汉/大富、仓寄砖铭
大富、仓寄这两块东汉时期的砖铭,前者的文字四平八稳,虽了了二字,但折射出信手铭刻者的心态是富足、大度、坦荡而自得的。后者的刻刀则较为轻松健挺,应该是健壮敏捷的小伙子,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修缮仓库烧制砖瓦时信手留下的心迹,那会儿,或许他一边干活的同时,嘴里还俏皮地吹着一曲《欢欢喜喜送粮忙》的俚俗口哨。
东汉、三国/记名记事砖铭
上面图中分属于东汉、三国不同时期的三方砖铭,明显就显得落寞、凄清而伤感。左边两块内容记录的是两个无名生命逝去的死亡丧葬细节,右边一块只刻有姓名。透过沉默的时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生命或从容或匆匆谢幕后的幽寂。如此无奈的表达,莫说草芥黎民,即便是挥鞭指点江山的魏王曹操,在单向奔跑的时间河流中,在宿命大手的安排下,在与岁月的撕扯间,也不禁发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痛苦慨叹。所以,一个平凡的生命个体,在面对未知、不确定和死亡时,能够亲手写下自已的名字,并轻轻的说:我曾来过。这种淡定的凄美,又何尝不是一滴水奋力摆脱束缚,积极折射释放彩虹的壮烈?!
遥想先民们战天斗地、逐日追风的艰苦卓绝和辉煌伟大,他们喜怒哀乐跳动的心音,却被一块块陶砖在土与火的热烈拥抱中,从容而自信的记录下来,并浓缩成丰沛的文化密码和鲜明的民族符号,滋养、引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民,以行稳致远的步履坚定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