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制造大省,当前正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如何发扬工匠精神,投身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这几天一线产业工人代表们不断思考、热烈讨论的话题。
“我想,对于我自己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质朴的话语间,全国人大代表、领胜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领班邵永海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心声。
今年40岁的邵永海是一名自学成材的技术能手。他所专注的领域叫做“电子模切”,简单地说,就是要设计制造出最为科学的模具,对特殊材料进行切割,为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等众多下游产品提供精密电子金属配件的制造方案。
别看在一整条供应链上,这么个环节并不起眼,却十分有讲究,既要控制好材料形变,又要将原料最大化利用。不仅如此,手机用的配件比指甲盖还小,汽车用的配件比一本书还大,应对不同的产品需求,需要“心到、眼到、手到”。
去年,经邵永海之手的就有这样一份订单。原先工程师开发的模型是将一份A4大小的材料切割成350个。拿到设计方案后,邵永海进行了优化改造,使同样一份材料切割成了1014个配件,一下子将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近3倍。产品成本降下来了,市场竞争力就提升了。他还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传统工艺的人力成本,企业利润得以明显增加。
只有自己“强”并不够,邵永海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心带好团队。每天,他都会早早来到生产车间,除了仔细检查每一台机器的运行情况,也帮助工友们解决操作中的实际困难。有时候仅靠讲解效果不佳,他就手把手去教。
“总书记的关心,让我倍感振奋。”“我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不同的行业都有体现。比如,科研一线的大国工匠,需要用数年、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去钻研一个课题。而对于我们基层一线的产业技术工人来说,坚持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这两天会议期间,邵永海与其他代表们交流时经常将总书记的话拿出来反复琢磨。“我想,一是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另一方面,我将把总书记对我们技术工人的关怀带回去,分享给我的工友,更加努力地把我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人。”邵永海说道。
作为一名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生产技术部的“主心骨”,邵永海深知技能人才成长的不易。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新兴行业的出现,不少行业的人才还没有认定的手段,这也让部分行业的技能人才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在职业晋升上面临困难的问题也仍然存在。他建议进一步推动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优化职业资格认定流程,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