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全国人大代表邵永海:发扬工匠精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与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孙景南代表亲切交流,总书记说:“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江苏是制造大省,当前正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如何发扬工匠精神,投身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这几天一线产业工人代表们不断思考、热烈讨论的话题。

“我想,对于我自己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培养出更多技能人才。”质朴的话语间,全国人大代表、领胜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领班邵永海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心声。

今年40岁的邵永海是一名自学成材的技术能手。他所专注的领域叫做“电子模切”,简单地说,就是要设计制造出最为科学的模具,对特殊材料进行切割,为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等众多下游产品提供精密电子金属配件的制造方案。

别看在一整条供应链上,这么个环节并不起眼,却十分有讲究,既要控制好材料形变,又要将原料最大化利用。不仅如此,手机用的配件比指甲盖还小,汽车用的配件比一本书还大,应对不同的产品需求,需要“心到、眼到、手到”。

去年,经邵永海之手的就有这样一份订单。原先工程师开发的模型是将一份A4大小的材料切割成350个。拿到设计方案后,邵永海进行了优化改造,使同样一份材料切割成了1014个配件,一下子将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近3倍。产品成本降下来了,市场竞争力就提升了。他还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传统工艺的人力成本,企业利润得以明显增加。

只有自己“强”并不够,邵永海严格要求自己,也用心带好团队。每天,他都会早早来到生产车间,除了仔细检查每一台机器的运行情况,也帮助工友们解决操作中的实际困难。有时候仅靠讲解效果不佳,他就手把手去教。

“总书记的关心,让我倍感振奋。”“我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不同的行业都有体现。比如,科研一线的大国工匠,需要用数年、数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去钻研一个课题。而对于我们基层一线的产业技术工人来说,坚持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这两天会议期间,邵永海与其他代表们交流时经常将总书记的话拿出来反复琢磨。“我想,一是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另一方面,我将把总书记对我们技术工人的关怀带回去,分享给我的工友,更加努力地把我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更多人。”邵永海说道。

作为一名从普通工程师,成长为生产技术部的“主心骨”,邵永海深知技能人才成长的不易。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新兴行业的出现,不少行业的人才还没有认定的手段,这也让部分行业的技能人才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在职业晋升上面临困难的问题也仍然存在。他建议进一步推动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优化职业资格认定流程,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潘政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