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岩茶坊,“藏”在中山陵风景区,因为这里最像自己的家乡——武夷山,清幽灵韵,自在笃定。
她不做自媒体,因为“我接受不了被人围观,茶亦如此”。
她从不商务应酬,就像钱钟书所说: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
如果你读过李白的“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你便能理解韩燕所谓的“藏”,即为自己打造一身铠甲,守住信仰的城池,做自己,爱生活,拒绝随波逐流。
01
传道,授业,解惑
韩燕很忙。她的“藏”,绝非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更非隐世。
她忙着讲茶,忙着卖茶,还忙着她在汤山正在建的共享温泉茶室。
她的岩茶坊里,总有茶客络绎不绝。坐而论茶,这时讲茶的韩燕,便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恬静,优雅,自信,却也不容置疑。
“南京并不是一个有着深厚茶文化的城市,大众对好茶的认知普遍是‘差不多就行’,也许这就是南京人特有的性格使然。我认为自己既然扎根于这片土地,我就有义务传道、授业、解惑,让更多的茶友去懂得辨别什么是好茶,如何选茶,如何品茶。”韩燕半开玩笑的说,但凡是她这里的老茶客,去外面的茶局,基本上都是王炸。
韩燕,地地道道的武夷山人,她坚定的认为,武夷岩茶,就是中国最顶级的茶。“现在卖茶的人越来越多,过度营销铺天盖地,行业乱象四处滋生,我希望来的每一个茶客最终能真的懂茶,爱茶,不管他们在不在我这里买茶,都不要被那些不良的宣传营销所误导。”
韩燕笑言,很多新茶客在她这里“听君一席话”后,都不好意思问她茶叶的价格,就怕讲得虽好却套路满满,如此好茶万一是个天价,不买的话很是尴尬。“其实我这的茶从两百到两万,没什么套路,各取所需,不代表便宜的茶就不是好茶,更多的只是产地的区别。”她拿出一只礼盒告诉记者,这是今年岩茶坊春节的爆款,定价仅仅360元。
02
是商人,更是茶人
采访间隙,也不断有老茶客来岩茶坊喝茶。问起他们对韩燕的印象,无一不“指责”她太正直太执拗,不像个商人,更像个茶文化的传道者。
“和别人家同样品质的茶,她总是卖得便宜的多,以次充好这种事她更不会做,其实我们都知道绝大部分茶客包括我们这种老茶客,都很难分辨出来。”一位老茶客“又爱又恨”的对记者说道,“当年我中了市面上热炒的高火工茶的毒,也花了很多钱,后来在她这儿,她竟然以清仓价卖给我,然后点破不说破的慢慢教我去认知品尝不同火工的武夷岩茶,我才知道曾经自己对茶的认知很傻很天真。”
“我是商人,但我凭良心赚钱;但我更是茶人,喝茶抑或是不喝茶,我想它都是一种形式,最后的目的都是让人感到幸福,平和与满足,这才是我最愿意见到的。”韩燕坦言,“我这里有很多茶客都是工薪阶层,他们把茶当成毕生最大的爱好,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希望他们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喝到最适合自己的茶,心无旁事,万物皆美。”
至今,韩燕都拒绝做自媒体营销,她说她“接受不了被人围观”。茶,不是普通消费品,需要懂它的人爱它的人。她更喜欢坐在茶桌对面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是一个可以和她同频共振的人,而不是互联网中虚拟的人设和刻意的讨好。
你可以感受得到,韩燕性格中执拗的那部分,是她对茶客亦师亦友这种感情的珍惜,亦是对自己传道授业使命感的坚定。
03
甘香苦涩恰如人生
只有武夷岩茶是最“牛”的,曾经的韩燕很固执的这样认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开始慢慢的接受绿茶、普洱等她曾经不愿触及的“异类”,她享受大自然馈赠的不同滋味,也在同频不同滋味带来的怡然自得。
包容,豁达,她说这是这么多年来带给自己最大的成长。
开岩茶坊,在武夷山投资建茶厂,考取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高级制茶师……韩燕心中的那一束光,越发明亮而耀眼。
说到自己多年来的艰辛,她毫不讳言:“我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没有家庭的帮助,也没有什么金主爸爸,我还要每天拿出很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完全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打拼到现在。茶的甘香苦涩,就像我的人生,全部都经历了。”
但坐在你面前的韩燕,又是一个大大咧咧毫无违和感的女生。她的茶器并不繁杂,简单质朴;她泡茶没有花哨的姿势,一切都那么随性自在;甚至茶室内的BGM,不是理所应当的古筝琵琶,而是她深爱的许巍。
但这并不妨碍,她泡给你的每一杯茶,都让你能寻找到不同香气,体会到不同的滋味。韩燕说,她并不喜欢把茶和人生结合在一起,说出什么高深的哲理,茶就是茶,从茶中体会出什么样的滋味,取决于个人,和你所经历的人生。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刘红梅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