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建设,都城区域功能划分清晰
早在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 意为建功立业。并于金陵邑故址(今清凉山一带)筑石头城,加固防御。229年,当时的建业各项基础设施极不完备。大约赤乌年间,孙权才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建设。新都按宫城、都城两重规划。宫城在都城中间偏北,主体为赤乌十年(247)正式改建的太初宫,周长三百丈,还有南宫(太子所居)、苑城(皇家苑城及宫廷禁卫营地)、西苑(太子御花园)等。孙皓时期,增筑昭明宫。城东有赤乌四年所凿东渠即青溪,既有运输功能,也有护城作用。而城北的潮沟则与青溪、运渎相通。
大航门外的秦淮河两岸为密布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其中秦淮河下游夹淮立栅,南岸称横塘,北岸称栅塘,横塘往南至查浦因水运便利,皆为最繁华的商业区;长干里是主要的居民区;在今朝天宫的冶城则为大型冶铸作坊区。
城外还分布着石头城、越城、金城等诸多城堡,石头城附近设有两座沿江烽火台,担负着拱卫都城的作用。整个建业新城对宫城区、苑囿区、官署区、市场区、居民区都做了一定的功能划分,总体规划井然有序,初具首都规模。
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南偏西辟有白门,东晋改称宣阳门。白门至大航门(东晋起称朱雀门)间有长约五里的苑路即御街,是当时建业都城的中轴线。路中央为皇帝专用的驰道,两侧有御沟,驰道两旁为普通百姓通行的大道。大道两旁分布着众多的官署和营房。
孙皓迁都武昌不利再回建业
甘露元年(265)十二月,司马氏受禅,建立晋朝。同年冬,时任东吴西陵督的步阐以荆州有王气为由,建议迁都武昌。即位刚刚一年的孙皓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坚守建业。利用蜀汉新灭、魏晋禅代的混乱,图谋北伐,此为孙皓迁都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武昌地处长江中游,可兼顾长江上下游,更易防守,还可削弱江东士族对皇权的制约。
但是,武昌土地贫瘠,又远离江东,反对人甚多。而且,孙皓奢侈无度,扬州诸郡苦于“溯流供给”“公私穷匮”。当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江东大族更是激烈反对,如左丞相陆凯即曾上书劝谏。其疏中说:“今邻国交好,四边无事”,应该“息役养土,实其廪库,以待天时”。据《宋书·五行志》载,陆凯甚至有废立之谋。
甘露二年(266)十月,扬州发生了民变。永安(今浙江德清)山民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其率军进至建业三十里处时,其众达一万余人。施但准备择吉日攻城,丁固、诸葛靓发兵迎战于牛屯,将其击败。十二月,孙皓迫于形势,只得还都建业。孙 峰
本文原发 方志南京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臧磊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