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昌关注《送别》新呈现,
《逆转未来》融合残健理念
20日晚上演的《送别》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作品以弘一法师对李叔同的自我审视和超越为视角,顺时叙事展现他悲欣交集的一生。导演、编剧王婷谈到李叔同时表示,先生的一生是一个大欢喜的人生,他的文化遗产不以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排演这部剧的目的就是展现出先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
远在北京的91岁戏剧表演艺术大师、《繁花》中的“爷叔”游本昌先生,也在隔空关注着《送别》的竞演。8年前,当时已83岁高龄的游老在南京主演话剧《最后之胜利——弘一法师》。转眼8年过去了,后辈戏剧人在他的故乡南京寻找着超越远瞻的支点,又一次将“弘一法师”搬上舞台,让他心潮起伏。
在游老看来,新剧目为推动小剧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也注定会让热爱戏剧艺术的人找到各自的位置。
3月21日下午,以“躯壳桎梏之外——当代剧场中的身体”为主题的第二场“围炉话新剧”活动举办,《逆转未来》剧组的编剧高原和主演王瑜来到现场分享创作故事。《逆转未来》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火星建立移民村,艰难地延续地球文明。同时,火星移民也受到外来族群的侵害。随着一场弑父指控庭审,各方人物粉墨登场,拼凑出了案件的完整细节。
记者了解到,演出团队来自乐意剧团,该剧团成员由肢体障碍、视听障碍、听力障碍及健全人士共同组成,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诠释戏剧的魅力和力量。这样的组合打破了传统剧团的界限,彰显了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高原透露,《逆转未来》是她创作的首部剧本,其初衷在于融合残健理念。她坚信身体的表达极具感染力,用身体来“说话”可以赋予戏剧更独特的色彩。此外,她还分享了第二部残障一体的剧本正在创作中的消息。
小剧场探索更多可能,
打造“戏剧南京”
翻开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历史,如果从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登台亮相开始算起,已过去40多年。戏剧人大胆实践,使得小剧场兼具了实验和商业的双重属性,创立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戏剧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戏剧而言,是一种追求实验性、创新性的戏剧演出;但相对于奢华的商业戏剧而言,小剧场则简朴而更接近于纯艺术。
南京小剧场一头连着艺术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化产业、文旅消费,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有效空间。
南京现有107座小剧场,有的就诞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十年间,小剧场如繁星点点,遍布城市街头巷尾,老百姓看戏不难了。于是,探索戏剧的更多可能成为现实,孵化一批高素质的青年戏剧人才和高品位的原创戏剧作品,成为现实之需。
南京大学文化学者周凯教授认为,打造“戏剧南京”的品牌,把优质、实惠的表演送到群众身边,观众是否愿意“买单”,是这个品牌能否存活的基础。不妨从“暖民心、接地气、有创意”3个方面突破,让“小剧场演变为市民会客厅”“文化惠民让观剧成为潮流”“文旅融合让市民邂逅艺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