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达99%
“传奇”金兽必打卡
非周末的上午来到南博,现场预约就顺利约上门票。也有不少和记者一样早早来探馆的观众,但参观体验还是不错。特展馆9号厅只有一件文物“独居”,它也是许多观众必打卡的“萌宝”,周围总是人头攒动。
20 世纪 80 年代,在江苏省盱眙地区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它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金兽为何能成为一件镇院之宝?杨海涛赞其“传奇”。金兽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汉。商周至西汉,处于中国古代黄金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没有发现与金兽相类似体势之大、工艺之精的黄金制品,可谓独一无二。
叹为观止的是,金兽黄金纯度高,达到99%。研究人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商周秦汉时期考古发掘的黄金测试表明,北京市平谷县商代墓葬器物含金量仅为 85%;战国时期含金量不固定,有的仅有 70%;汉代金饼和马蹄金、麟趾金含金量一般都在 95%以上。金兽99%的含金量属于纯金类,如果没有较高的冶炼和提纯工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纯度。
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学界主流观点从金兽全身满布斑纹来看,将它判断为“豹”。古人认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常将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西汉时期王侯贵族有驯养豹的风气,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考古出土品中,都发现以豹为形象的纹饰和器物。杨海涛表示,金兽来历非凡,或为王室、国库所用镇器,寓有镇邦护国、辟邪压胜之义,可谓“镇护之宝”。总之,金兽寄托着古人对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的美好祈愿。
青瓷神兽尊
因“回头浪子”周处成网红
最近,位于历史馆5号厅的西晋青瓷神兽尊意外成了网红。它是南京博物院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长着“梨型身材”,但“皮肤”很好,青灰色釉细腻光洁,历经千年依旧丝滑,是独一无二的青瓷精品。神兽体量大,高27.9厘米、口径13.3厘米,面目近似狰狞,鼻孔朝天,张口含珠,全身刻满纹饰,制作手法将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于一体。
整件神兽尊以器腹为兽腹,以器耳为兽耳,兽的四爪、双翼、脊毛、尾饰等装饰于器的各部,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它将当时各种石窟寺和陵园的雕塑微型化,将其各种神姿聚集一身。神兽的形象与六朝时期陵墓前的石辟邪风格极为相似,所以,这件青瓷神兽尊应属于镇墓祛邪的器物。青瓷神兽尊被发现时位于墓室后部的一角,紧靠棺床,距离墓主人很近。
南京博物院研究馆员、典藏部副主任杨海涛介绍说,因青瓷神兽尊出土自周处父亲周鲂之墓,这件稀世国宝也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1976年,在江苏宜兴城东发现了一座墓葬,该墓位于周处家族墓群中。很多人对周处耳熟能详,是因为《世说新语》中“除三害”的故事入选过小学课本,最近又因电影《周处除三害》热映,也吸引大家去了解其前世今生。
周处,西晋名士,以除“三害”而名闻天下。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回头浪子”,年轻时为患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忠臣孝子,还做了西晋的平西将军。在南京老门东东侧的高阜上,老虎头小巷的尽头,就有一处“周处读书台”。相传这里是周处担任东吴东观左丞时的堂宅,又曰“子隐堂”,因《客座赘语》称此地为“周孝侯读书台”。秦淮区文史专家高安宁说,“南京民间的第一缕书香,就来自于周处读书台”。周处虽然是一名武将,在文学和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史料记载,他撰写有《默语》《吴书》,所著的《阳羡风土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之一。
这件神兽尊出土于周处父亲的墓中,大概就是周处想让神兽来保佑其家族死后平安,不受侵扰。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三国演义》里写他凭“断发赚曹休”的计谋,不但让孙权逃过一劫,还帮他登上王位。他还曾击斩彭式、生擒彭绮,诱杀董嗣,安定数郡。
打卡美好生活,
“镇院之宝”看不够
过道里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线上线下展示装置,用裸眼3D将文物看个究竟,体验纹饰之美、雕镂之艺、建造之奇。探宝之余,有人爱排队盖章,有人爱逛文创和非遗,还有人穿汉服或者旗袍来拍照。当下博物馆正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多元的叙事方式,变得越来越有看头。
“镇院之宝”看不够,南博作为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上溯远古,下迄当代,拥有各类藏品48万余件(套)。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许多“镇院之宝”虽寻常不得见,但文物爱好者们都如数家珍。
江苏博物馆参观人数连续多年全国最高,2023年观众总数达1.12亿人次,其中2023年南博接待观众首次超过500万人次,成功举办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引发打卡热潮,窦文涛、马未都等文化名人纷纷低调前来,邂逅这场中华民族玉器的史诗盛宴。
90年前,一群充满科学思想与报国热忱的学人,以“不输欧美”的眼界和格局运筹帷幄,激情创业,成立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如今,南京博物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护文化遗产、探索地域文明、创新服务理念,已成为一座集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充分彰显文旅融合魅力的大型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海涛表示,“我们想象古人是如何去使用、制造这些藏品,可以更加亲近博物馆,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讲好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故事。在延绵的时代长河与交错的城市光影中,博物馆静静矗立,回望历史、走向未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策划:冯秋红
视频:陈金刚
剪辑:曾宏亮
校对:李海慧
编辑 : 胡妍璐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