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建邺 老区新城话建邺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古都南京建邺区,是培育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圆梦的地方。转眼间,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在这片古老而美丽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勤奋工作42个春秋,奉献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也荣获区市多次表彰。国庆节,曾以建邺劳模团成员进京观光,登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升旗仪式,去怀柔训练场观看军事表演,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宴,令我终生难忘。退休后,发挥余热,古稀之年,应邀特约编辑,用了整整5年时间,通读区档案馆有关“建邺”的所有藏书,重点部分逐字逐句阅读三四遍,认真学习研究。在团队同仁鼎力相助下,编撰校对《江心洲记忆》《建邺街巷风情》等5本书,每本50多万字,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向世人介绍建邺不平凡的前世今生,展示了建邺无穷魅力。
几十年来,老区数十条街巷,我几乎全走遍,每一条都饱含着“情和乡愁”;新城近百条道路,书中皆做介绍,每一页都充满了“诗和远方”。老区新城胜迹美景,我大多去过几次,有的达10多次。媒体报道建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果,基本做到每篇都浏览。建邺,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最要赞美的地方。
建邺区,以南京曾古称“建邺”而得名,是古城最早的区域之一。上世纪50年代初至中期,由第四区人民政府,改为建邺区人民委员会,建邺区名由此确定。非常时期曾更名,后来又恢复原名。追根溯源,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后筑城铸剑,是为冶城,称得上南京最古老的城邑雏形之一,至今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
建邺区域变化最大,全市唯一,概无先例。老城区位于市中心新街口西南,东至中山南路,南到升州路南片,西达水西门外西街头和汉中门外凤凰西街,北面是汉中路,以及汉中门外石头城和凤凰东街。经多次行政区划微调,其范围略有变化。2002年10月,南京经历一次区域大调整,建邺区远离市中心,迁移至河西,由此掀开了新城建设新的一页。新城区域保留了原水西门外一部分,大多由雨花台区划入,东连外秦淮河,西濒长江主航道,南接秦淮新河,北临汉中西路。
古城风光无限,建邺景观独特。这里,既有往日的灿烂,也有如今的辉煌,还承载了民族的苦难。老区新城,古迹众多,胜景迭出。
石头城,位于清凉山西麓,因古代长江绕山东去,滚滚巨浪冲刷而成,是历史沧桑大自然的实物见证。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途径秣陵(南京)时,看到东面钟山像苍龙,蜿蜒蟠伏于山峦之间;西面石头城似猛虎,威武雄踞在大江之滨,不禁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赞叹。这里,石崖耸立,巍然雄峙,赭红颜色,形状怪异,酷似鬼脸,俗称“鬼脸城”。南面有一池塘,又有鬼脸照镜子的传说。后来,长江西移,苏北东台难民逃荒在此安家,以贩卖芦苇或编制芦席为生。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带居民拆迁,向东经清凉门至汉中门,建石头城公园,成为人们踏青思古的好去处。石头城因气势雄伟壮观,“石城”又为南京的代称。
朝天宫,离市中心新街口大约千米,位于冶山南面,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群。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冶炼厂迁移,建丞相王导西花园。南朝以后,此处建筑为道教宫观。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建,赐名“朝天宫”。由此,成为皇室贵宾礼拜道教诸神的道场,以及文武百官朝拜天子和官僚弟子学习朝觐礼仪的地方。因屡遭战火,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标榜儒家思想,再次修建,改为孔庙。1992年,南京市政府对朝天宫进行全面整修,尽显古朴典雅又金碧辉煌,飞檐翘角,巍峨庄严。南京市博物馆建于此地,经常举办展览。我曾参观南京建设成就展,还参与主题征文比赛,特别赞扬了建邺取得的巨大成绩,文章报纸刊登并获奖。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位于中山南路中段西面,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是我国大城市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多进穿堂式古民居,俗称“九十九间半”。这是老城南,评事街历史街区的代表作。老屋明清风格,庭院深深,“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依据风水,房屋坐南朝北,由甘熙之父甘福所建,后甘熙扩建。甘熙系晚清著名文人、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等,对南京地方志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南捕厅19号,建有江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名为津逮楼,毁于战火又重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设在此地。17号,我曾参观过,听介绍有个稀奇“故事”,特感兴趣,后偶遇主人,得到权威资料确认,经实地观察,发表了《南捕厅17号的故事》。此后,又与一家媒体联系,提供线索,记者全方位调研采访,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寻找南捕厅17号的神秘住户》,还原了“故事”鲜为人知的真相。现在,这里成了民间艺人现场操作展示馆,有秦淮彩灯、葫芦画坊、绒花制作、布衣坊、根雕坊、绣坊等,以传承民俗工艺,供游人参观学习。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位于汉西门内堂子街108号,原来是一李姓私宅,后来成为东王杨秀清属官的一个衙署。民国时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有多户市民居住。1952年,发现屋内存有墨迹尚清、色彩可辨的18幅壁画,经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鉴定,确认为那个时期的艺术品。市文管会立即修缮并加以保护,接着对外开放,供百姓参观。当时,还特地制作许多与壁画相配的人物蜡像,栩栩如生。我经常去观赏,受益多多。一段时间闭馆,至1992年对壁画进行技术性整修后,再次对外开放。壁画主要分布在正厅两壁和二厅壁板上,有显示燕子矶三面悬绝的《江天亭立》,有反映栖霞山山峦叠翠的《云带环山》,有体现牛首山奇峰迭起的《山亭瀑布》,还有描绘花鸟走兽的《荷花鸳鸯》《孔雀牡丹》《金狮戏球》《柳荫骏马》,其中《防江望楼》《双鹿灵芝》《鹤寿》堪为佳作。这些艺术珍品,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汉西门,系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三国时期建城基础上,加筑瓮城形成的,是至今南京保留较完好的几座城门之一。向北仅20多米的汉中门,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建虎踞路,连同一大段城墙拆除。近距离建造两座城门,难得一见,一个是珍贵古代遗迹,现存但名声不大;一个便于现代交通,消失却大名响亮。我的家曾长期安在这一带,这里是我的根。我读完中小学,当了几十年教师,度过了幼童青少年时代。为了抒发对此特殊情怀,我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了10多篇文章,有回顾汉西门大街往日的繁华,有讲述四眼井兴废又复活的故事,有记忆城湾街市民的生活趣事,有叙说石鼓路、陶李王巷的今昔,有介绍石城桥的变迁……特别赞颂了建在以汉西门瓮城内为主体的汉中门市民广场。这是1997年建成的南京第一个市民广场,融古城特色与现代气息为一体,可谓独具魅力。
水西门附近,是我退休前当教师转岗公务员工作的最后一站。我曾撰稿《水西门老街新景观》,刊登在南京日报副刊“雨花石”版头条。介绍了水西门建成到拆除的演变,展示了出新后全市第一条景观街水西门大街新貌,及其沿街胜迹。有古称和重建后新姿新名的三山桥,有近百年老校莫愁湖小学,有“金陵第一名胜”莫愁湖,有面貌焕然一新的南湖,有当时建成全省最大、人口最多、配套齐全的南湖小区,有流传善举故事的大士茶亭,有揭露日寇罪行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有举办缅怀活动的和平广场。这老街新景,都是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是建邺的特色风光。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云锦纹彩精美,闻名于世,我在中国技术监督杂志撰文大力宣传;莫愁湖公园第一个面向晨练市民免费开放,我及时在南京日报头版做了报道;南湖整治后面貌一新,我第一时间点赞《南湖真美》,在南京日报头版发表。再说茶亭,成了道路、社区、公交车站名称;建邺区文联、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杂志,冠名《茶亭》,可见“茶亭”的影响力之大。
建邺河西新城建设,大展宏图,有目共睹。昔日,小街小巷、草屋平房、菜地池塘;如今,道路宽敞、建筑宏伟、新景遍地。
辖区内,贯穿南北的江东中路和江东南路(包括江东北路),可称上最“牛”的城市交通大动脉。路幅80至100米,设快车道、辅道、慢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道为双向12车道,公交港湾处为双向14车道。道路中央设9米宽分隔带,快车道与辅道建5米宽绿化带,辅道与慢车道有2米宽绿化带。新开辟的部分道路,起名很有特色。新城中部,南北方向的路,多以名山之称,如庐山路、黄山路;东西走向的街,多以大江命名,如岷江街、赣江街。这里,有山有水,“汇集”了祖国名山大川。再看南部,武侯街、邺城路等,多与历史典故相关,富有文化内涵。
堪称当今世界第一拱的奥体中心,从空中俯瞰,体育场犹如一顶巨大皇冠,屋面两条红色大拱,像彩带飘逸,又似雄鹰展翅,蔚为壮观。其内部设施齐全,功能先进,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体育场馆。这里,是第十届全运会主会场,还成功举办了亚青会、青奥会,这是建邺人的骄傲,这是南京人的骄傲!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是大型现代化园林,集示范推广、科普宣传、旅游观光为一体。整个园区由主展馆、国内风光、绿色家园、生态温室、苗木花卉交易、滨江湿地休闲、国际友好等组成。分为42个展区,其中国内37个、国际5个,主题不同,风格迥异,尽显各地景色,一年四季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江心洲,状如巨型航母,是长江中第四大岛。西面是长江主航道,东面夹江,是长江沿线大城市唯一属主城区范围的洲岛,区位极佳,环境优美,称得上江中明珠。史料所述,自清代,江苏泗洪、安徽无为难民为主,上岛垦荒定居,生活贫穷。自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洲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5月,拉开了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建设序幕。这是南京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整体对外合作项目,由此,江心洲建设踏上了有史以来的快车道。最具代表性的是,洲岛家园多幢高层,以较短时间拔地而起,创造了全省首个以全装修成品房交付的安置房,极大地改善了岛民居住条件。
穿洲大道和环岛路,可算是洲上两道独特的风景线。南北走向的穿洲大道,全长近15千米,是省内最长的林荫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水杉,夏日枝繁叶茂,恰似一道“绿色长廊”。穿行其中,又如入“绿色隧道”,好不惬意。经过整治,路面全部沥青铺设,平坦清新;路两侧种植石榴、柿子等果树和蔷薇、月季等花卉,成为一条靓丽景观。周边环岛路,是在环洲大堤上改建而成,总长24千米,标高12米,称得上现代“水上长城”。登上大堤,凉风习习,极目远眺,蓝天白云,江水滔滔,禁不住放声高歌,尽抒“大江东去”情怀。环岛路,除了原有的防洪功能,平时是一条环形道路,还可作为马拉松和自行车赛道。
2010年,江心洲夹江大桥通车,圆了几代人的大桥梦,结束了依赖摆渡过江的历史,拉近了江心洲与主城陆地的距离,加速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夹江大桥,设计独创,风格新颖,其独塔斜拉式在全国同类桥梁中尚属首例。2020年,江心洲长江大桥建成,连接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堪称南京拥江发展的重要纽带。这座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也是国内工厂化、装配化程度最高的特大跨径斜拉桥。两座大桥,技术领先,各具风采,怎能不让人击节叫好,怎能不让人引以自豪!
建邺,包括几例典范之作,还有一大批精品,魅力四射。你看,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奥林匹克博物馆、江苏省科学历史文化中心、江苏国际农业展览中心、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档案馆、新华报业传媒广场、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南京世界贸易中心、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金融城、南京新城科技园、南京市档案馆、金陵图书馆、南京报业大厦、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中华中学高中部、建邺大厦、新城大厦、金奥大厦、青奥双子塔、金鹰世界三塔连体楼、河西中央公园、青奥森林公园、万景园、滨江公园、鱼嘴湿地公园、南京眼步行桥、有轨电车等等。这些,标志了建邺迈向现代化的新成就、新记录,展示了河西新城新景观、新地标。
近20多年来,新老建邺人,在这新“开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团结拼搏,各项事业硕果累累,战绩辉煌。2009年,南京云锦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至2022年,获得居全国领先的奖项有超百个、树全省标杆的奖项有130多个。2023年,在全市率先入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邺人,在新时代的征途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一定会描绘出更加美丽的画卷,谱写出更加精彩的华章,实现更加美好的梦想。(洪怀义)
作者简介:洪怀义,长期在建邺区工作,先在学校后调人大机关。笔耕50多年,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评论,荣获30多个奖项。1970年,在南京日报发表小小说《起跑线上》。1972年,应邀撰写《凭吊雨花台烈士墓》课文,被市省教材选用10年。2013年起,应邀编撰介绍建邺的书5本。曾兼职中国技术监督杂志记者,以本刊记者署名,发表宣传南京云锦等多篇文章。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