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声临“疫”境|贾冰诵读冷医生的散文《苏醒》:仿佛和他一起坐看武汉万物复苏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冷俊岭,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第七批江苏省援湖北医疗队扬州支援队副队长,他与队员们来到武汉已经一个多月了。继3月2日《武汉的色彩》之后,他的又一篇写心得的散文《苏醒》出炉。和此前的文章一样,冷俊岭用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文笔,描写出一个医务工作者眼中武汉的样子。“不觉之间,我们已经奋战了整整一个月。在大家的努力下,武汉变得越来越好,一切都将苏醒过来。”冷俊岭说:“《武汉的色彩》是来武汉半个月的感受,《苏醒》则可当做满月记。”扬子晚报声临“疫”境栏目邀请了演员贾冰来朗读冷医生的散文《苏醒》,贾冰说:“透过他的文字,那种万物即将复苏,春天终于要来了的现实感,深深地触动着我。”

标准的医学生也有颗“文学心”:

随性动笔也是种人生历练

“每每认识一个城市,我总是赋予她一种颜色。金色的北京,高傲而令人无法拒绝;红色的上海,极致繁华,激情涌动,城市的齿轮高速运转,不眠不休亦不觉得累;白色的深圳,高科技电子产品的那种瓷白、洁净,科技之中透露出一股冷静;土黄色的西安,褪去了曾属于她的金色,用一抔沉稳的黄土,尘封历史的繁盛与辉煌;蓝色的三亚,紫色的南京……武汉呢?”这是《武汉的色彩》开篇的语句。“他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么不写,要写就是这么条理清晰、文采飞扬。”冷俊岭的同事告诉记者,从外表上看,冷主任人如其名,严肃冷峻,不苟言笑。相处后才感受到,他是个热情细致的人,和同事关系融洽,对待患者热情似火,“他写文章也像他对待工作一样,严谨细腻,一丝不苟。”

“我是南医大毕业的,标准的医学生,和文学没有多少交集。兴趣是有的,从小喜欢阅读,中学爱上语文课,作文也被老师当范文讲解过。大学是图书馆的常客,阅读量比较大,写随笔多一点。工作后有时会写些心得,都是有感而发。大家说我写的文章理性多一点,这也是职业使然吧。”冷俊岭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写心得、写感受、写点小品文其实也是自我剖析、自我提高的过程。下了班,冷静地回顾工作,总结得失,描述眼中的事态众生,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

冷俊岭的工作照

和患者家人“很短沟通”也泪目

记者隔空感受到他内心的火热

“来武汉12天了,从接到出征通知的激动、热血,到开始培训的担忧、焦虑,再到临床工作时的专注、辛苦。一切安顿好,逐渐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心里始终有些不安,看到越来越多的方舱医院仍在建设,越来越多的各地战友汇聚到武汉,心里莫名没了底气,何时才能结束?除了对家人的思念,更看到偌大的城市失去往日繁华,当地人何以安居乐业?”这是冷俊岭2月25日的一篇心得,写出了他初到武汉时的复杂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心理,直接催生了稍后的《武汉的色彩》,以及再以后的《苏醒》。“昨天,我们所管的病区治愈出院了两名重症患者,看到患者走出医院时脸上的笑容,那些不安减少了。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打开手机,接连收到后方的关心和鼓励,收到患者的真心感谢,他们让我坚信,阴霾终会散去,春天已经到来。”这是冷俊岭日记里的一段话。他告诉记者,他们病区病情最重的一名患者的女儿,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患者的老伴、女儿都在其他医院隔离诊治,所以不能来这里探望,病情沟通也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得知她的父亲病重,她很担心,但也不能去床边尽孝。

“和患者的女儿沟通插管时,电话里听得出她的低声抽泣。我与她短信联系,适时沟通她父亲的病情。她没有过多询问,只是表达着坚信和感谢。她说,我相信你们医生是来救我们的,所以同意你们的任何医疗决策,对任何结果都有心理准备,不会有任何怪罪或者埋怨。感谢你们医护人员所做的一切努力,请保护好自己,多与你们远方的亲人联系!和她的沟通很短,但是很暖,我不禁泪目。有这样的支持、理解,有这样的好患者,我们医护会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说着说着,冷俊岭的声音变得低沉,记者从电话里能感受到他对患者的情感,感受到他内心的火热。

冷医生在照顾病人

护士战友舱内不适他背起就走

“冷爸爸”在女儿班级人气很高

冷俊岭向记者介绍,在舱内工作,都穿着闷气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护目镜,如果天气闷点,一个大男人没动都浑身是汗,浑身没力气,更何况护士姐妹,“我的一位护士战友,在舱内工作时感到胸闷不适,差点晕倒,我算是搭把手,帮个忙,背她到了更衣室。一路上同事们很快拿来了轮椅,安全地把战友护送出舱。她虽然不算重,但穿成那样,背个人也把我累得够呛。晚上回到酒店,收到那位战友的感谢,疲惫感一扫而空。大家出门在外,到一个队里就是一家人,互帮互助,理所当然。有这样的团队,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和谐高效,就能更快战胜疫情。”

记者采访了解到,冷俊岭不仅是女儿眼中的好爸爸,在女儿的班级里也人气颇高,“孩子们都叫我冷爸爸,知道我来到武汉前线,自发用各种方式支持鼓励我,给我留言,给我鼓劲,有的小调皮还说要帮助‘管’好女儿的学习哩。这些也让我很感动、很感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辈能做好榜样,祖国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风雪过去,春天来了,胜利就在前方。”冷俊岭说。

冷医生在工作中

“来之前,看到新闻,知道武汉疫情严重。刚来时,恰逢风雪,那种心情还是比较压抑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武汉的美丽风景,武汉患者的坚强,武汉志愿者的贴心服务,都让我感受颇多,写下武汉的色彩,从灰色到嫩绿色的改变。经过一个月的工作,武汉疫情得以控制,病人陆续康复出院,工作之余,在隔离病房办公室窗口看到患者出院的一幕,心有所感,触景生情,写下这篇‘苏醒’。”冷俊岭向记者介绍两篇散文的直接写作动因。

冷医生在救治病患

01 苏醒

随着重病人转轻,轻病人康复陆续出院,我们的工作节奏也慢了下来。午后,病人多平稳休息,我也有了些闲暇时光。视线透过模糊的护目镜,穿过玻璃窗,我也细细品味一下春日暖阳下的武汉。

马路上的车较我们刚来时明显增多了,虽算不上车水马龙,却也少了些静寂的凄凉,多了些生气,仿佛血管里血液缓缓流动起来。马路上忙碌的当属快递小哥,他们一手扶着电动车车把,一手拿手机靠在嘴边说着什么,从我的视野里穿梭而过,给这座午后春日里的城市增添了些许动感的节奏。一只猫静静地蜷缩在隔壁阳台上,闭着眼睛,一动不动,间或睁下眼,告诉我它还活着。不远处,两位戴着口罩的环卫工人,手里攥着扫帚,边窸窸窣窣着,边聊着什么,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引得猫儿撇过头去瞄一眼,又转过头来动动耳朵,满不在乎地闭上眼。

突然,远处传来救护车的声音打破这个宁静。楼下,医院门口渐渐人头攒动,热闹起来。我俯下身子低头望去,四辆救护车停在门口,鸣笛声戛然而止。后车门刚刚被打开,一名手提数个大小包裹,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年轻人,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去。同样着装的两名女子手拉着手说着什么,另有两三人手里也是拎着大小行李跟在身后,走出医院来到车旁。两名女子这才松开手,接过同行人手里的行李,笑着向他们挥挥手,也分别上了车。

最后走出医院的是一名老者。他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到车边,停下了脚步。老者转过身来,面对着那位身材瘦弱的年轻人,缓缓地弯下腰去。年轻人迅捷地也弯腰俯身下去,扶起老者的双肩,紧紧握住他的双手,不知道说些什么。老者慢慢地转过身去,左手擦拭了一下双眼,右手扶着年轻人有力的臂膀,颤颤巍巍地上了最后一辆车。发动机声起,车里车外人们都挥起手来,直到四辆车渐渐消失在远方,一行人才缓缓放下手。转过身来,那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回医院。

外面的一切很快恢复了先前的平静,只是那只猫早已醒来,它弓起身子,俯下前身,伸直前爪,咧牙张嘴地打个哈欠、伸个懒腰,缓缓地转了两圈,突然灵动地跳上栏杆,跳出我的视线。

寒冬已过,万物复苏。暖阳下曾经冬眠的武汉已经苏醒,城市的脉动已渐渐恢复。回过神来,转身看到病区里护士在给患者指导呼吸操锻炼。想到这些患者也快出院,我会心一笑,也融入到他们当中去了。

02 武汉的色彩

每每认识一个城市,我总是赋予她一种颜色。金色的北京,高傲而令人无法拒绝;红色的上海,极致繁华,激情涌动,城市的齿轮高速运转,不眠不休亦不觉得累;白色的深圳,高科技电子产品的那种瓷白、洁净,科技之中透露出一股冷静;土黄色的西安,褪去了曾属于她的金色,用一抔沉稳的黄土地,尘封历史的繁盛与辉煌;蓝色的三亚,紫色的南京……

武汉呢?从没来过,朦胧印象中该是淡粉色,那是武大樱花的色彩。如今我来了,不知不觉中我赋予了她灰色。向往中的黄鹤楼、武大的樱花,都失去了最初的色彩。我不期以这种特殊的形式来到这座陌生城市,还没有感觉她,却已给她披上了灰色的外衣。

我努力感受着她原本的色彩!

夜幕降临,从机场到酒店,穿过城市主干道,寥寥无几的车辆,似风雪中的赶路人,来不及招呼,各奔东西去往自己的目的地。这个国际大都市,此时本该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时光,却只有一路闪烁的霓虹,静静地提醒着我这里曾经的繁华。

武汉,风雪来了,灰蒙蒙的天空,像极了此刻武汉的色彩。然而,我们也来了,用满屏的白色点缀此刻灰色的武汉。灰白之间,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一丝光亮,那是护目镜后我们坚定的眼神。这些许光亮,是否能让你从恐慌且焦虑的情绪中感受到平静安宁?从白衣天使到逆行者,我们依然是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医者;从希波克拉底誓言到南丁格尔誓言,每一个字都教会我们敬畏生命!

一切都是那么匆忙。入驻,防护,进舱,我们于匆忙之中迅速进入了熟悉的角色。看到了医护忙碌的身影,患者感激的眼神;听到了战友互相鼓励的话语,武汉司机师傅淳朴的感谢;感受到了武汉志愿者的热情,市民给予的温暖招待。

下了夜班,终于慢下来。乘车回驻地,一路慢慢地感受,慢慢地回味:雪后放晴,金色晨曦照耀着这座城市,把长江两岸的美好春景从阴霾的灰色中拖拽出来,脱去长袍,让我看到她本来的颜色。

绿色,嫩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冬末初春,处处勃发着生机。虽没能下车去长江岸边走一走,看一看那万树枝头抽出嫩绿,仅是坐在车中,打开窗户,迎面而来的绿意,足够让我褪去疲劳,沐浴春风,感受人间美好。

不再纠结武汉从前的颜色,因为我知道,疫情之后的武汉定是绿色的。因为那是新生的武汉,这一抹嫩绿,坚强而温暖!

又见欢乐贾冰,

这回他感动得泪水失控了

“笼屉啊笼屉,谁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人?”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开饺子馆的老贾带来的欢乐金句,仿佛已经久违了。开院线电影线上播出先河的《囧妈》里,《欢乐喜剧人》冠军贾冰出演的列车员,给处于疫情乌云中的人们带去些许安慰。此次演绎这封来自一线医生所写的《苏醒》,贾冰告诉记者,“透过他的文字,那种万物即将复苏、春天终于要来了的现实感,深深地在触动着我。”

最近,贾冰已经复工开始录制节目和拍摄新片,他跟记者这样分享录制《声临“疫”境》的感受:“读完冷医生的这篇《苏醒》,那种温暖,就像是和他一起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看着这被按下暂停键的武汉慢慢苏醒,冷医生作为一名一线的医护人员,他用他的笔墨在一字一句地表现他细腻的感情,让人无不动容,那防护服下一颗火热的心,正在向读者一步一步地靠近。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和那满腔的希望,总是能在困难之中保持热情,让人相信美丽的曙光就是可期待的黎明。”

贾冰说,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最近看到网上的新闻,各省援助武汉医疗队已经开始陆续凯旋回家了,有的机场在迎接医护人员凯旋时还给刚落地的飞机搭起了水门,眼泪就再一次控制不住。“他们受得起这一份荣耀,每一个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你们的大家还有小家,都在热烈地期盼着你们回来,欢迎回家,你们辛苦了!”

今年,在结束央视、江苏、东方等众多春晚的紧张演出工作后,贾冰就一直宅在家里,每天在家健健身、研究研究新菜。“尽微薄之力献爱心,与他们的付出相比,我们能做的还是太少。”贾冰说,“作为一名演员,希望能拿出更优秀的作品,有机会创作相关主题作品,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统筹 陈迪晨 冯秋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张楠

通讯员 仇上斌

剪辑 戎毅晔

封面 肖甜

编辑 张冰晶

编辑 : 张冰晶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