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江面上,千帆竞发,强渡长江天堑,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之势,一举解放南京,并由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渡江胜利纪念馆副馆长宗旸说,这场意义非凡的胜利之战,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我们所在的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渡江胜利日前夕,我们在渡江胜利纪念馆举行“南京方志大讲堂”专场活动,邀请渡江战役亲历者、专家讲述渡江战役的历史故事,将能更好地赓续红色基因,发挥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作用,传承渡江战役革命精神。
活动现场,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巧玲分别向渡江胜利纪念馆、渡江战役亲历者代表常愈明赠送了《长江历史图谱》《渡江和解放南京》《南京历史文化干部读物》等方志文化书籍。
现场还举行了渡江战役亲历者书画捐赠和《渡江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二辑)新书发布仪式。渡江战役亲历者、92岁的常愈明老前辈讲述了当年自己作为医护兵参加渡江战役的点滴。常愈明奶奶离休前是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放免科主任,她15岁参军,17岁跟着部队过江、解放南京城,曾参加过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多次立功。常愈明在艰苦环境下成功试验一项重要医学研究,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75年前,在第三野战军担任医疗兵的常愈明,随军集结在长江北岸的安徽省老牛埠,等待渡江指令。部队休整期间借住在江边老乡的草棚里,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上涨的潮水中。渡江时,两个班的战士挤在一艘小船上,都是和常愈明差不多大的“小娃娃”,稍微控制不好方向,船舱就要进水。
在渡江胜利纪念馆的展陈柜,还摆放着常愈明捐赠的由她亲手织成的鞋垫。“那时候行军太费鞋,我们都扯下破衣服的布条来做新鞋。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就是穿着它走进了南京城。”
常奶奶还向渡江胜利纪念馆捐赠了珍藏的迟浩田、聂凤智、向守志等老将军、老首长题写的革命战争、军旅生涯、卫生工作题材的书法作品,以及常老个人创作的歌颂和平的绘画作品。渡江胜利纪念馆向常老、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江北图书馆等单位赠送了《渡江战役亲历者口述史》(第二辑)。
讲座现场,吴小宝首先从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首次发动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战役、第一次沉重打击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第一次以优势兵力进攻国民党军三个角度,阐述了渡江战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的独特地位。接下来讲述渡江战役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时,分别从近代中国、军事斗争的视角,明确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及国民党军事精锐的全面覆灭。
其整个讲座,通过翔实的史料,为听众还原了广大指战员、人民群众紧密协作,筹集船粮、作战训练的艰难险阻;中共地下党组织里应外合迎接人民解放军的生动场景。
最后在总结新时代弘扬渡江战役的现实意义时,吴小宝指出,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孕育了以“坚定信念、敢于胜利、军民团结、革命到底”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精神,为我们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中,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南京方志大讲堂”是以南京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为主线开创的新型文化传播平台,作为宣传南京方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大讲堂邀请文史专家、文化名人、资深传人,采取现场访谈、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大众提供精彩的南京历史文化盛宴,用方志语言讲好南京故事,以文铸城,延续文脉,让城市散发人文芬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