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梨膏糖制作技艺:百年苦甜良药 传承匠心味道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2010年,梨膏糖制作技艺入选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代表性传承人周仁娣(省级第五批)、朱春宝(无锡市第五批)。

有一种糖,展示的是甜,也是苦;是糖,也是药,它就是梨膏糖。

梨膏糖最早始于唐朝贞观年间,据传宰相魏徵之母患气喘多年,又怕吃苦药,御医就用中药煎汁,加梨汁、冰糖熬成梨膏糖给她吃,不久即痊愈。大唐皇室听闻后,御医们对此进一步完善,作为宫廷秘方保存,并用于解决皇家成员及王公贵族的咳喘症状,效果口味俱佳,故此颇受推崇,后来流传至民间。无锡梨膏糖最早由著名民间艺人周福林(艺名“小福林”)引入。

梨膏糖

据《本草纲目》记载,梨能润肺消痰,清热降火,既能调味,同时也是一味药。梨汁能够润肺止咳、清热化痰;桔皮有燥湿祛痰的作用;杏仁能够润燥化痰;炙甘草具有生津止渴、益气和缓作用。这些不同的中药组合起来,形成了梨膏糖。

梨膏糖制作工艺考究,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特制的工具,包括:有一定比例的方板方尺、大药锅、竹板等,选取上好的川贝母、陈皮、桔梗、半夏、积壳、南沙参等十八味中草药按一定分量配合融洽,磨练成粉,再佐以老冰糖、新鲜梨汁,煎熬50分钟。其间,人不能走开,一定要随时关注变化,待其收练成膏,药性充分发挥,方可制成。制作人需有充分的经验,多一分火候则过头发泡,少一分则无法凝结成膏。火候到位后,就是打板冷却。这一步决定梨膏糖是否能浇筑成型。打板的数量也要由老师傅根据经验决定。

划切梨膏糖

梨膏糖因为工艺特殊,无色素无防腐剂添加,三伏天不软不化,携带方便。食用方法因人而异,可含化、泡水,也可做成冷饮、甜粥、凉拌菜。经专家定量分析,确认梨膏糖有止咳化痰、润喉清肺之功效。对治疗咳嗽、气管炎、哮喘等有独到之处。口感舒适、老少皆可,四季宜服。

传承人周仁娣,7岁随父周福林学习,理解并掌握了梨膏糖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成年后,周仁娣与师兄尤茂盛结为夫妻一起售卖梨膏糖。如今,周仁娣的儿子、孙子也在从事梨膏糖的制作与售卖工作。“任何一种传统工艺,肯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创新才是传承的关键。”周仁娣并未止步于传承现有的梨膏糖制作技术,而是融入了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对梨膏糖的制作进行了创新,拓宽了梨膏糖的种类,使其呈现出鲜明的无锡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味。

为了丰富梨膏糖的口感和种类,周仁娣精心挑选了具有护肝养肾、润肺补气功能的食品,如薄荷、香兰、胡桃、金桔、肉松、杏仁、百果、火腿、花生、松仁、玫瑰、桂花等数十种配料,研发出了十多种不同花色的梨膏糖。这不仅使无锡花色梨膏糖成为了一种养身保健的休闲食品,同时也解决了花色糖在制作过程中难以成形和口感不佳的问题。(邱雪莲 沈伟)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胡妍璐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