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这是宋代人胡宏《知言·好恶篇》里的几句话。诗人艾青在《我爱这片土地》中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陆玉山更是把这种传统的文化理念埋进了心中,镌刻在骨头里。他的一生对土地最亲,对土地最爱,对土地的感情最厚重,对土地的付出最无私。
原响水县委党校教育科长、高级讲师张枢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1966年6月份,陆书记骑着自行车到基层去巡查工作。当他去六套公社同兴村时,由于当时乡下的路是泥土路,坑坑洼洼,自行车不能骑,只好推车前行。走到一片玉米地,看到一个人在铲玉米行间的熟土往筐里装。
陆书记支起了自行车和铲土人攀谈起来。从大队干部到生产队干部,从生产队的农作物布局到农作物长势,从群众的生活状况到有什么要求等等。谈了许多,而且很投机。当他知道这位铲土人就是红日生产队的队长徐正时,陆书记仍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今天怎么没有出工呢?”这位生产队长说:“今天是六套街逢集,队里研究放假半天让社员们去集市上买些家里的生活用品,我才有空推两车土回家,把两间房的土墙泥一泥,防备夏天雨水多对土墙的冲刷。”陆书记听了以后,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你们生产队干部工作很辛苦,适当给社员放点假,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关心生活是对的,我对你们表示感谢”;另一句是“三天后的上午我还会来,希望你到沟底挖几车肥土把玉米行间被你铲走的坑填平,而且必须施上两桶粪。我们都是党员嘛!党员就是要带头爱护集体的土地,为群众放好样子。”说完便握手道别。
第二天,集体劳动收工后,徐队长没有回家吃饭,而是在附近的沟里挖了几车土,将玉米田里的坑填平,而且在自家的茅坑里挑了一担水肥,施了肥。徐正深知陆书记说话是算数的,过几天肯定要来复查的。在徐正知错就改的行动影响下,庄上有三名社员也把挖集体田里的土填平,施了肥料。
陆玉山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如诺来到红日生产队的那块玉米地,看了以后会心地笑了。又过了几天,他又亲自带领一批基层干部来到同兴大队红日生产队召开现场会。要求各大队、生产队要切实做好土地保护工作。他说:“土地是万物之母,耕作农田是生产之本,必须管理好,要坚决制止任意挖土毁田的情况发生。”值此,红日生产队的社员们才认识了这位往日经常会在村口、田头遇到的冬天不戴棉帽,夏天不戴草帽,风里来雨里去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书记。
陆玉山就是这样,把对土地的爱护和保护做在每一件大事或者小事之中。在他的笔记本里记载最多的就是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土地情况,哪里应该挖沟,哪里应该开河,哪块地应轮作,哪块地应套种,哪块地应留旱,那块地应改水,他心里记得一清二楚。
他在笔记本中这样写道:“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法宝,特别响水是江苏的‘兰考’,‘张黄六运’地区是穷中之穷的地方,更须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踏遍青山人不老’的斗志,我要把这里的地形地貌放在大脑里,把宏伟规划放在大地上。”
康庄公社的大沟、红星、新北等地,是一个穷乡僻壤地方,交通闭塞,群众贫困。这里土地大多是盐碱地,改变面貌成了最大难题。陆玉山沿用他自己制定的工作方式,如果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就要三去:到偏僻的地方去,到茅屋草舍去,到病灾、困难户家去,这样可以了解情况,排除困难,培养与农民的感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于是,他特地到大沟大队贫农社员高文富家住了一个星期,摸清当地情况,后来经领导会商,决定从七套干渠开一条新建支渠,在这里实行碱改水,使这个地方土地多的优势开发出来了,粮食连年高产,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
运河公社仕珍生产队姓叶的老队长曾回忆说,一次陆书记到我们生产队调研,他和我打赌,看谁能记得仕珍生产队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土地、粮食产量等等。
陆书记说,他先讲,防止听了我说的误导他。“你们生产队57户,287口人,整半劳力98人,耕牛6头,集体耕地面积457亩,荒碱地50亩。土地系废黄河冲积物形成的河滩地,地势较高,外部出水入中山河,内部排水沟河少,土壤为沙土性质,含盐分较轻,只有50多亩花碱地,这种土壤的特点是:有机质缺乏,团粒结构差,保肥力弱,雨一泡就“滩”,水一冲就塌,多雨年成易板结受渍,怕淹不怕干。前几年由于没有掌握沙土特性,做好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等工作,使土壤流失返碱,土地板结越种越薄,产量越来越低。是不是这样的情况?还有你们队1957年全队粮食总产60750斤,平均单产170斤,花生总产16200斤,平均单产180斤。后来粮油产量连续下降。近二年由于认真贯彻了“六十条”、“双十条”,抓住了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的各项增产措施,农业生产面貌有了改变,63年停止了下降趋势,你说是不是?”
陆书记接着说,小叶呀,你年轻,要扎扎实实地干,干出成绩来,社员群众忘不了你,你也有前途。要千方百计,大搞肥料,提高土壤肥力。要大搞人畜粪,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对集体猪、牛粪,改变过去堆积场头日晒雨淋,干壳不肥的现象,做到牛粪下汪,干粪改水粪,提高肥效。要种绿肥,夏绿肥以田青为主,玉米田间套种绿豆,窖青效果好。秸草要还田,过去习惯收庄稼是“粮食收光,秸秆割光,根子刨光,叶子扫光”,这样田就越种越薄了。
我向陆书记汇报,1967年仕珍生产队三麦留茬还田30亩,玉米秸秆还田45亩,效果很好。1968年250亩三麦全搞高茬还田,占耕地面积55%,每亩窖草约1500斤左右,增产很显著。有4亩沙子地秸草还田栽山芋,虽经雨淋冲刷,外表平板,内里酥松,亩产鲜山芋1200斤,而未搞秸秆还田的行子外平内板,亩产仅有800斤。陆书记听了很满意,说这就是经验,要多宣传。
叶队长说,那一次,他陪陆书记在废黄河岸的河头高地走了好远。他对陆书记说,这里地势较高,上坡地形突起,坡度陡下,上下悬殊要有三至四公尺,暴雨季节,客水过境,水猛坡陡,土壤冲失严重。北坡地势较低,河道少,排水不畅,易积涝成灾,形成土地外边怕水冲,里边怕雨涝,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形成很多塌边缺口。群众称为“八卦田”“蜈蚣沟”“磕头坂”。小桥西有一块田8亩左右,仅三年时间,就被雨水冲掉二亩多,返碱一亩多,影响耕作的二亩多,能利用的只剩下二亩多。
陆书记认真听着,说:“要扭转土质继续变坏的趋势,希望我们在冬春做一些工作。根据地势高低,水势流向,合理排水,降低流水冲力,开挖几条排水沟,使雨后水量分散,倒流回转,拉长途程,降低流速,这样对土地影响小了,也就保住了这几块地,可以种庄稼了。”后来叶队长组织社员按照陆书记说的做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考验,这些排水沟不仅能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地面受渍,作物受淹,又保持了水土,沟圩边都整整齐齐,一处也没有冲成缺口。他们还不断加强河坡、沟边、田块、圩边的缺口维修,吸取修补不牢,一冲就塌的教训,在接口处特别加高加宽、压实,陡坡改成缓坡,沟口挖成喇叭形,沟口衔接处留平放宽,减少水的冲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势加强地表保护,即沟底栽柴,沟旁、沟边栽杞柳、蒲草,岸上植树,达到防风固沙和防冲目的。因此,去年夏秋雨量虽大于前年,但雨后冲成的缺口只有前年的三分之一,加之抢修及时,对作物生长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在谈到扩大耕地面积时,陆书记说:“我了解你们生产队废堆面积有30多亩,河头坡地50多亩,高低起伏,不便耕作,就没有种是不是?”叶队长说:“是的。这些地是‘上淌下碱,上下不长’,‘种高粱不抽穗,栽山芋不出窝’,所以一直就撂在那里。”
陆书记说:“你们要挖高填洼整平,变坏田为好田,变洼地为平地,这样就能保土保肥,扩大耕地面积,种庄稼也是长的。”后来他们按照书记要求去做了,当年花了1100个劳日,放平了8亩废堆,扩大了7亩耕地,栽山芋亩产二千多斤,较全队山芋单产1020斤增产一倍,50亩河头堆地,有26亩将上坡放下填高下坡,既压住了下边碱,又平整了地面有利耕作。其中较好的10亩种花生,亩产达到180多斤。
“有了绿肥,田里多长粮食,金黄的稻谷堆成山,这是金山;有了树木,木材卖钱,树枝可以烧火做饭,买的钱是赚的,省的钱是自己的,这不就有‘银’子了吗?!”陆玉山走到哪里讲到哪里,用这些大实话,引导群众植树造林。并且编了许多顺口溜,启发群众植树造林。比如“小小紫穗槐,沟边河边插起来,既能做绿肥,又能当烧柴”,“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卖钱。栽下三棵苹果树,等于饲养一头猪”,“要想长远富,莫忘多栽树;栽树要护树,不护不成林”……
对于绿肥生产,陆玉山则多次组织召开增肥改土、扩种绿肥和搞好绿化工作会议,要求各公社要把积肥作为发展农业、治穷致富的根本大计,纳入主要工作议程,认真研究,贯彻落实。教育干部群众改变过去对于土地“重用轻养”的思想,一季生产以后,要给土地补足肥力,不然向大地无限地撷取,终有枯竭的时候,就像奶牛一样,不给它草吃,是挤不出奶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安排作物布局时,同时安排绿肥布局;规划粮食产量指标时,同时规划肥料生产指标;安排生产资金时,同时安排绿肥资金。队队建立绿肥发展管理责任制,全民掀起大搞肥料的高潮。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一直是陆玉山心中的大事要事。无论是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他一有机会总会把植树造林说在嘴上,做在行动上。
特别是废黄河一线基本上都是沙性土质,土性松散,团粒结构差,冬春干旱刮大风,飞沙漫天,夏秋雨量集中,水土又极易流失。群众称这种土壤是:“刮风飞上天,下雨淌下河”。陆玉山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讲的就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植树造林,防水固沙,改变气候,才能保持水土。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大力进行植树造林,以达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目的。而且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一年育圃,二年大栽,三年扫尾,四年成林,在他担任工委书记时,明确提出在新开的河道清坂、河堆上栽树,坡上栽杞柳、紫穗槐、观音柳等耐碱树木,构成护田林带网,达到护土、绿化、用材三结合。
事实上,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现有耕地面积不再减少,还可以改良盐碱土,扩大耕地面积。既可扩大副业原料来源,又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当年小收益,二年中收益,三年以后大收益。他亲自担纲,在沿六套到孙堰的河堤上,建立主、副两条防风林带,两旁每5市尺距离栽一棵树,主林带每一边6行,两边计12行,每条栽2400株,共栽树苗144000株。副林带两旁各4行,共栽96000株。条排沟每200公尺栽一条用柴林带,每条4行,共栽12万株,总共栽植了36万株。在堆坡二面及大小中沟旁,栽小灌木,行距5市尺,株距2市尺,共栽杞柳苗子200多担,紫穗槐苗子750担。林带形成,看管维护是一项重要工作,陆玉山和沿途的几个公社干部商量,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建立了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度。
首先是确立生产队所有权,谁队栽,谁队有,谁队管。主、副林带每一公里有一个管理人员,每5条小沟有一个人专管。选择成份好、思想好、责任心强的军属、残复转业军人担任管理员,由生产队明确工分报酬。管得好的,第一年奖励修枝30%,第二年奖励树枝20%,三年后奖10%。如树木被盗被牲畜遭塌了,由管理人员负责赔偿。这一林带成为响水地区最早成林成材的绿化带。
后来,在新开和拓宽疏浚的唐豫河、南潮河、小黄河、响坎河、小新河等,都采取这一办法,进行植树造林,做到堆堤有树,坡地有柳,不但达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对社队发展多种经营也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并且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田间小气候。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已具雏形,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办“绿色银行”。
陆玉山曾经战斗过、工作过的废黄河边上的黄圩镇云梯关地区,改革开放后全力加快“一片林”工程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在黄响路、黄西路、304县道沿河沿路栽植树干高的女贞、黄杨、榉树等风景绿化树20多万株;在云彩村、304县道平交道口节点栽植红枫、雪松、樱花等观赏树种200亩;集镇绿化覆盖率达45.3%,整个集镇形成绿色的海洋。置身其间,就像走进天然氧吧,鹭鸟群飞,心旷神怡;好似进入原始森林,枝繁叶茂,美不胜收。黄圩也因此荣获盐城市“森林小镇”和江苏省“森氧小镇”荣誉称号。这一区域被命名为“云梯绿海”,成为“响水新八景之一”。(夏学海)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