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扬子时评 | “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年座谈”何以成吐槽大会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举办了一场名为“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的座谈会。据微信公众号“南阳社科发布”消息,5月11日,来自诸葛亮出生地山东临沂、躬耕地河南南阳、长眠地陕西汉中“三省三地”的专家学者共聚南阳,举办“相约南阳 追思孔明——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5月19日澎湃新闻)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作为诸葛亮的躬耕地,近年来南阳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年都要组织进行纪念诸葛亮的活动。此番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却成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大会”。何以至此?或许,主要是存在座谈会相关信息的不公开、不对称,以及难以自证在学术研讨会质量等方面的“清白”。

有学术界人士公开表示,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种种规定,不少到账经费难以支出,剩余经费又必须上缴,就通过开学术会议的方式,花掉账上的钱。对于这类学术会议的乱象,去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强调党政机关及其直属单位论坛活动的审批实行总量控制、严控规模、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等原则,防止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

实际上,从一些网友的关注点看,也在此方面。据微信公众号“南阳考古”披露,此次“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由南阳市社科联、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主办,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协办。如何打消外界对其借学术研讨的幌子,行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消耗公帑之实的怀疑,是主办方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学术的本质是创造和创新,学术座谈会是否具有高质量,自然就要看它是否生产了新知识、新认识。报道说,座谈会上四十余篇论文,围绕“诸葛亮文化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主题,分别从诸葛亮生平事迹、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后世影响及当代价值等不同角度,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不过,一些学者却指出,在国内学术会议上,鲜少有人把最好的研究展示给别人看,更不要说那些尚未发表的研究了。以致一些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学术泡沫”和“学术演出”。这场纪念诸葛亮的座谈会,是否能够跳出这个窠臼,也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番“纪念诸葛亮仙逝1790周年”座谈会类似,之前重庆、成都也曾以举办“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名,公开征集论文,尽管主办方说目的是做好文旅融合发展,但仍引起了外界质疑。

这类现象一再发生,根本缘由是,当下一些学术研讨会已经承载了学术之外的其他功能,学术研讨已不再是学术研讨会的核心事项,让学术研讨会走了形、变了味。消歇网友和舆论的质疑,“解铃还须系铃人”,学术研讨会回归学术研讨的原本意旨,拿出质量过硬的学术研讨成果,才是说服网友和舆论的根本之道和最好法则。文/茅亩

编辑 : 石磊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