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省教育厅指导,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和鼓楼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美丽中国 学校行动”南京市2024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在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拉开帷幕。
绿色学校有“看头”
沿着凤凰花园城小学校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润童心”主题学生原创书画、诗歌作品展。道路尽头便是全省首家“绿色视野”校园环保科技馆,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有机地融为一体,同学们在体验中学习,在游戏中感受。
“除了校内浓厚的生态环保科普氛围,学生们还经常走出校门开展活动。在社区,向居民宣传《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呼吁大家共同关注身边环境等等。”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校长许建华是一位生态文明教育的“行家”,从建设绿色视野环保科技馆到开发生态文明校本融合课程,通过渗透式的教育方式让生态环保理念的种子在这所校园扎下根来。
“看一看,瞧一瞧!”稚嫩的童声吆喝起来响亮有力,摊位上,外卖袋变成纸巾盒、废旧纸杯变成精美小夜灯,花花绿绿的小设计,别出心裁的大创意,让在场的大朋友们都赞不绝口。这样一场儿童生态市集,各种环保手工艺品和再利用物品展现着孩子们的环保理念与实践。从这里起步,这所学校的绿色之旅才刚刚拉开序幕。
“春姑娘来了!她唤醒了莫愁公园的每一粒种子,道一声,春来到。秦淮河抚摸着红的花、绿的草,说一声,早上好……”舞台上,一首诗歌诵读《四时之美》获得了全场的掌声。这是一首由凤凰花园城小学的学生围绕南京的四季之景所创作的生态诗,旨在守护绿色南京,传续生态文脉。对于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在生活里。
孩子们期待什么,课堂里就呈现什么。在凤凰花园城小学,每周最受欢迎的一节课就是环境保护校本课程,而这个课程所用的教材也是由校内的老师们自主编写的。“从2004年着手编写《绿色视野》这本课程,在18年的使用过程当中,经过了4轮大的修订,形成了今天一到六年级一个年级一本书的规模。”凤凰花园城小学教师章靖介绍道。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课程内容围绕地球、海洋、天气、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等11个主题,逐年递进。”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每周一节环保课,由学校教师、专家、学生、家长共同担任授课教师,师生全员参与环保活动。
绿色课堂有“门道”
“用手握住一个鸡蛋,能把鸡蛋捏碎吗?很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带来的小课题就是《薄壳结构》。”台上握着话筒,在聚光灯下小小的人儿,就是今天的研究汇报人。深入浅出的讲解,从生活小切口到生态大道理,小学生做出大学问,在这座学校里,还真不算是个稀奇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吧!你看,‘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更不会飞。’”语文课上,老师结合小毛虫的故事,让学生们通过对自然界的太阳、植物、动物等的认识,初步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蕴含的寓意。美术课上,通过绘本《村庄变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村庄的变化历程,通过观察画面感受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并通过分析画面色彩的变化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在凤凰花园城小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总是在课堂上碰撞出创意火花,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
在绿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凤凰花园城小学从国家课程出发,在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科学、美术、劳动、综合实践等丰富的国家课程中发掘生态教育资源,找到对接点和共生处,在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机渗透生态教育,实现国家课程标准与绿色素养育人目标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国家课程中提炼的一个个主题,帮助孩子们提升“绿色素养”。
绿色实践有“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多年来,凤凰花园城小学坚持做生态文明教育的践行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小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中。
校园里,生态文明主题特色红领巾社团多达20余个,按照“亲近自然”“绿色校园”“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绿色阅读”五个主题,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社团活动内容。其中长江大保护社团连续六年不间断前往长江边采集江水、土壤、空气,制作生态标本,记录长江大保护持续向好的成效,多次通过媒体平台向社会呼吁保护长江母亲河。
“去年在新济洲岛的生态文明课上,我看到了成群的东方白鹳在天空中飞翔,瞧,这是我用手机拍下的动人一幕要知道,东方白鹳是一种对环境要求很高的鸟类,它们的出现不正说明长江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来自六(4)班的长江大保护小使者魏子宜,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和长江一起成长,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年又一年,孩子们手中采集到的江水、空气、土壤样本是长江生态环境最有力的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里,孩子们也从旁观者,变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者,为之欣喜的同时更愿意付诸实践,这便是环境教育的本质。新一批的小使者们,也再次拿上聘书,继续为长江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文明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开设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课,能够实现单一学科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章静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门合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时代公民,谱写绿色教育的新篇章。
通讯员 汪金宁 查冰凌 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潘政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