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保过评职称”的评审漏洞须堵住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wholeTimeFilter(detailData.happen_time)}}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numFilter(detailData.review_count)}}次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收到多条线索,不少年轻人与湖北武汉德育优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职称代评合同后,迟迟没有收到自己的证书,该公司也人去楼空。张健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多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拿到期待已久的工程师中级职称证书,6000元报名费也没有退回。(6月5日中国青年报)
由于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所以,不少人都想通过职称评审提升“身价”,其中一部分人要么不符合评审条件,要么没有时间,这让某些社会中介机构看到商机,通过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吸引这部分人花钱代评职称。
从上述新闻报道看,那家武汉公司之前并非骗子公司,而是通过与湖北襄阳一家公司合作,对客户进行“包装”,据说2021年之前帮助100多人成功办下职称。但因襄阳方面职称评审要求变严格,过程变严谨,相关代办公司后无法兑现当初承诺,无力退还报名费又玩消失,沦为报警人眼中的骗子公司。
说到底,受害人既没有拿到职称证书,也没有拿到该退的报名费,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首先只能怪自己喜欢“走捷径”。如果符合评审条件,通过正规渠道评审职称,显然不会上当受骗。而自身不符合评审条件,又想拿到职称证书,难免会被骗子公司盯上,轻信骗子承诺就会付出相应代价。
而代评职称的相关公司,则是通过钻某些小城市职称评审条件低、评审程序不严格等工作漏洞来获利。当这些城市严肃对待职称评审,代办公司就失去生存土壤,继而沦为诈骗者。同时,“花钱保过评职称”暴露出一些地方的职称评审工作极不规范,这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及时予以规范。
我们要看到,职称代评并不是一项合规的业务。所谓“包装”客户,其实就是代办公司伪造客户的相关材料,使之符合评审条件。这种通过造假方式代评职称涉嫌伪造、编造证明、公章等,轻则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规定,重则涉嫌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所以,对这种职称代评公司,除了要以涉嫌诈骗进行追责外,还应该以涉嫌伪造、编造证明公章进行追责。如此,才能杀一儆百,倒逼这类公司退出。同时,对于通过不实材料获得职称证书的人员,也要依法取消其职称,甚至要追究其违法责任。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完善职称评审体系的每一个环节。
为促使职称评审工作科学、规范,中办、国办2016年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于2019年出台了《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各地有关方面只有严格落实这些文件和规定,根据工作漏洞健全机制,才能杜绝职称代评。 海凝
编辑 : 宋学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