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头条巷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头条巷

◎宋廷军

在南京玄津桥西南侧,一条明代已有的巷子,因是西华门西边第一条,名唤头条巷,约四米宽,五百来米长,夹在老小区之间,狭窄、破旧,好像一无是处,以至于鲜为人知:这里曾是近代中国文化贵族陈三立家族的居住地。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名头很响,为晚清“新政重臣”陈宝箴之子,历任吏部行走、主事,与谭廷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其父陈宝箴是咸丰举人,清末风云人物,“才长干济,学识深通”,有叶水心、陈同甫之风。同治初年,陈宝箴入曾国藩幕,曾国藩待其为上宾,称之为“海内奇士”。后来,他追随席宝田,立下战功,从此踏上仕途,累迁至湖南巡抚。他在任湖南巡抚时,子三立一旁协助,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刊行《湘学报》《湘报》,湖南新政“是当时唯一取得实效的维新活动”,父子俩的一番努力奠定了湖南近代的风云际会。1898年戊戌政变后,父子俩被革职。1900年7月,陈宝箴突然暴毙,死因扑朔迷离,众说风云。在陈宝箴离世一年零三个月时,已迁居金陵的陈三立在其《遣兴之二》中,用诗句“俯仰已迷兰芷地,伶俜余吊属镂魂”暗示其父是被慈禧赐死的。

陈宝箴去世不久,陈三立携家小移居南京,得湘籍绅商资助,在头条巷构屋十楹,设置花园,添建假山水石,将寓所命名为“散原精舍”,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遂后,即开办家塾,聘请名师课子。

1903年,陈三立让出寓所后院作校舍,赞助柳诒徵、陶逊创办了“思益小学”,“自祖父絜家寄金陵,延聘西席外,在家又办了一个学堂。学习课程,除了四书五经外,还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绘画等新科目。也有许多文、体设备和仪器设备(如地球仪等)。祖父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做到第一不打骂学生,第二不让学生死背书。在校学生除自家子弟外,还有亲戚家的子弟如茅以升、茅以南兄弟等也附学。”延聘王伯沆、柳诒徵、陶逊、顾石公、梁公约、周大烈等知名学人担任教师,聘请外国教师教授英语等新式科目。思益小学是南京第一所新式小学堂,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小学堂之一,甫一问世,“整个东南一隅为之震动”,他的好友、光绪状元张謇立即从南通发来贺信,誉之为“中国第一文明事业”。时张之洞任两江总督,驻南京,闻之,深表赞许。端方来宁继任两江总督时,亲临小学视察,学生身着制服,列队操演,行举手礼,精神焕发。端方甚为满意,并赠学生每人文房四宝一份,以为嘉奖。

陈三立不但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早年已有“吏部诗名满海内”之誉。自1900年来南京,至1929年去牯岭,在前后寓居近三十年(曾短暂居住沪、杭等地)里,他最著力于诗文,创作了《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集录两千余首古典诗,诗名远播,诗作好评如潮,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评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又如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推其为“及时雨宋江”,实即同光体诗坛祭酒。作为清末民初诗坛泰斗、领袖人物,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1924年3月,印度诗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来华访问,因仰慕陈三立诗才,专程拜晤时在杭州的陈三立,并希望能受赠《散原精舍诗集》,二人愉悦交流、比肩合影,传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定居期间,“伯严知交满天下”,当时在南京几乎所有的新旧官吏、诗人名士等争相与其交往,都在头条巷留下足印,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彭友善等纷纷为陈三立作画,刘铭传、刘坤一等知名人士也请其为自己诗文作序,作墓志铭、神道碑。薛申伯、顾石公、徐积余、俞恪士、缪筱珊等名流是其诗酒游宴中的常客,“盖三立居金陵最久,师友酬唱,山水登临,亦记录作为多。”“散原精舍”一下子成为百年前南京的文化中心。有一次,陈三立与朋友郊游至中山门外,见道路两旁秧苗葱绿,长势喜人,陈三立因不识秧苗,脱口而出:“南京真是个好地方,连韭菜也长得这样齐整!”众人捧腹大笑,他还当即赋诗一首《见道旁菜畦春意盎然口占》:

韭甲菘苗纵复横,

清渠倒引白虹明。

游人指取春深处,

恰有晴鸠一片声。

陈三立也常率儿孙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日记中多有记载,如“二十一日携儿子陈寅恪、登恪、孙封怀,买舟游燕子矶,遂寻十二洞,历其半,至三台洞而还。”

陈三立对于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可谓居功甚伟,他于1907年出资,在金陵刻经处创办了清末国内第一所新式僧学堂,先后培养出太虚大师、谢无量等一大批民国佛教界领袖人物。又资助近世中国佛教复兴奠基人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竟无大师创办支那内学院,培养了汤用彤、熊十力、陈铭枢等一代大师。

陈三立共有子女八人,其子孙星光璀璨。

长子陈衡恪诗、画、金石篆刻无一不精,堪称三绝,是吴昌硕、齐白石之间,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所绘《北京风俗图》轰动一时,题咏者甚众,著有《槐堂诗钞》《陈师曾先生遗墨》《染苍室印存》《陈师曾印存》《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陈师曾先生遗诗》等专著,梁启超称他为“现代美术界具有艺术天才、高人格、不朽价值的第一人”。齐白石拜其门下后,画技精进。他与鲁迅、李叔同为至交好友,其书法极得鲁迅推崇。惜乎天不与寿,48岁便遽然长逝。陈衡恪的儿子陈封怀,是著名的植物学家,素有“植物园之父”美称,编著出《中国植物志》报春花科。

次子陈隆恪,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毕业,也是著名诗人,诗风直追乃父,著有《同照阁诗抄》传世。

三子陈寅恪,是我国现代极具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民国第一国学大师”,是“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傅斯年曾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通晓二、三十种语言,与赫赫有名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专著。他在抗战中发出:“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这一呐喊,振聋发聩。他明确指出中国要警惕西方文化侵略,呼吁国人特别要警觉“吾国自日本、美国贩运文化中之不良部分”,这是先见之明。

四子陈方恪,被誉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能诗,善词,其诗“出唐入宋,既有唐人的丰美华赡,也有宋人的思理峭刻……格局更为开阔”;其词“绝世风神,多回肠荡气之作”,盛名一时,朱祖谋则盛称其慢词“情深意厚”。

五子陈登恪,时为文学上大佬,是非常著名近代词人,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可见,头条巷里的陈氏家族,满门俊彦,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学术等方面和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现在,别看头条巷,毫不起眼,但凡了解它的人,谁又能否认它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所占有的重要的一席之地呢?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