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金沙井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金沙井

◎宋廷军

金沙井位于南京老城南,长约200米,东接中华路,与瞻园隔街相望,西连中山南路,它渗透着历史烟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条历史文化名巷。

据《江宁县志》载:明朝中期大旱,居民生活缺水,在此挖井取水,井中有沙,沙中有金,故名“金沙泉”,此地后成一条街巷,名唤“金沙泉巷”。清工部《明代南京城图》及南京地方志书《同治上江两县志》都将此巷更名为“金沙井”,一直延续至今。

巷北侧黑廊巷、南侧秦状元里,在中部与之十字相交。

黑廊巷极短,现巷口墙壁上有巷名来历与巷子的历史。据地方志记载,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金陵,军师刘伯温此搭“望鹤楼”,择吉日,迎仙鹤衔玺抵此,以授朱元璋皇位,“上迟,鹤走,北飞也”。刘伯温暗忖:“看来大明京都要北移了。”果然,朱元璋死后,朱棣夺位成功,不久迁都北京。明中期,望鹤楼因失火烧成土丘,得名望鹤岗,但楼名、岗名一直沿用。民国时期,官吏、警察、教师、医生,以及开明人士、银楼花旦、外国神甫、作坊业主和大企业老板等各色人物,皆混居住于此,此巷俨然是浓缩版的“民国街”。

南侧秦状元里得名,与“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那位秦大士有关。秦大士自幼聪明好学,十岁能诗作文,人称“神童”。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十八岁的秦大士大魁天下,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43位状元。据《清朝野史大观》载,乾隆曾疑惑地问他:“你果真是秦桧的后代?”秦大士巧妙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按惯例,秦大士诞生的小巷便由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秦大士后官至侍读学士,诗、书、画称三绝,“名儒硕德,望重一时”。有次,秦大士与袁枚畅游秦淮河,看六朝金粉,赏两岸风光,水月繁华,他见景生情,咏出七绝一首:“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嫱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尾句深受袁枚赞赏,一时争传。上世纪50年代初,此巷与银作坊合并,改称秦状元里。

清朝中后期及至民国,秦状元巷有南京最负盛名的刻书坊状元阁爵记,书坊主人是著名出版商李光明,他早年遂曾国藩大营,担任刊刻事务,殆金陵克复后,即以秦大士家祠为刻书坊,独立开业于金陵,其所刻童蒙、科举之书在当时独步天下,所刻名书刻印极精,中华印刷史书都重墨给予很高评价,可惜所刻167种书已存世不多。

“金沙井”见证了南京明清两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四百多年前的金沙古井早已消失,但百年前一代“通儒”汪士铎的旧居,即今金沙井34、36号尚在,它与历史上的“太平天国”有着莫大的渊源,现为南京地区现存唯一确指的太平天国建筑,朱门白墙黛瓦,成为这条小巷的标志性建筑。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南京,汪士铎陷于城内长达九个月后逃出至安徽绩溪避居。太平天国政权将金沙井附近的寺庙道观拆除,取其建筑材料在汪氏宅基上重新建屋,作为干王洪仁玕王府,王府施政设六部。当时建筑规模甚大,装饰华丽,颇为壮观。洪仁玕在这个府中,曾接待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容闳在此提出了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七条方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由于历史局限性,洪秀全未能采纳其建议。不过,出于对他的尊重,太平天国赐封他一个四品爵位。容闳欣然而来,却怅然而回。值得一提的是,容闳后来帮曾国藩建起了当时远东最大最完备的机器制造厂——江南制造总局。现在看来,如果太平天国若能采纳容闳建议,历史也许会被改写。

1864年7月19日,清廷克复天京,将“金沙井贼遗老屋”改作江宁府城隍庙之用。在外漂泊十余载的汪士铎归来,睹物伤怀,百感交集,将原五进私宅报捐入官,另就近修葺旧屋,还筑一书屋,取名砖丘,藏书三万余册。清地方政府将这五进院落“兴工改修”,前两进修建为祭祀清江南大营统帅向荣和继任统帅张国梁的祠堂,计有“头门三间,享殿三大间,房屋二间,走廊二道”,占地十余亩,民国时改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后作“中央图书馆印刷所”;后三进用作收养和周济穷困寡妇的“崇善堂”,历经清末、民国及抗战,在日寇侵占南京期间,崇善堂做了大量接济难民工作,还负责掩埋遭屠杀的同胞尸体。“崇善堂”匾额石碑,如今还陈列在院内,石碑上所刻时间为“光绪元年三月”,题字者梅启照乃清末南京状元、中兴名臣、中国近代洋务派著名人物,石碑下方石块印有汪士铎所作的《崇善堂记》。

目前,金沙井古建筑仍存五进,其中第一、二进属36号,第三、四、五进及东面的附属建筑为34号。每进房屋均为七架梁,五开间,纵深共68米,面阔均为17米,占地面积共1156平方米,建筑面积923.5平方米。前四进为平房,最后一进为二层楼房。整个院落中的石柱础石质不一、规格不一,可明显看出是利用旧石柱础拼凑、修建而成,尤其是第二进门前的一对石柱础,高65厘米,宽55厘米,外观呈八角形状,柱础雕刻镌以“福(蝠)在眼前”“爵禄(鹿)”“喜报(豹)”等动物图案,实为罕见,是研究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实物资料。解放后,这组建筑屡作它用,曾作秦淮区委党校、秦淮区开放大学,现正辟建为江苏网络文学众创空间、网络文学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汪士铎很值得一说。清嘉庆七年(1802年)六月,汪士铎出生于金沙井老宅,六七岁时,师从姚鼐,后又从徐镕、陈松云,成年时,曾拜师俞樾,从程恩泽、胡培翚、任阶平等游,精通《三礼》以及列史、氏族、天文、历算、舆地、山川形胜、小学形声训诂、散骈文、古今体诗等,尤以舆地之学造诣最高,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地理学家、藏书家、书法家和楹联高手,“淹贯十记,识备三长,洽通上下”,后世学人称他“博治百氏”,誉之为“江宁第一大儒宗”。汪士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全面论述中国人口问题的人口理论家,被尊为“中国的马尔萨斯”,在西方人口论著尚未传入我国之前,他的《乙丙日记》是中国历代思想家中讨论、研究人口问题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著作。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倡导晚婚晚育第一人。

汪士铎返里后,历任两江总督无不拜访、礼遇,金陵各方名流及游者无不过访请益,曾国藩礼遇有加,特别要求李鸿章多加关照:“汪梅村为金陵读书种子,梅氏亦累叶清通,均希格外关垂。”曾氏还指命江宁县令,派人每天到雨花台挑两担永宁泉水给汪士铎,且令“继其后者循之”。汪士铎弟子门生如萧穆、赵之谦、陈作霖、张士珩等成就非凡,皆大名垂世。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因汪士铎“笃志潜修,绩学不倦”,赐予国子监助教衔。1889年8月3日,汪士铎终老金沙井宅中,时年87岁。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