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风华,潜心育人
为国家输送有用之才,广受社会赞誉
百十风华,潜心育人。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10年办学历程的四星高中,一校两址,均处于新街口核心地区,尽享现代都市与历史文化的双重“福利”。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前身分别为始于1913兴办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原名求实中学)和1945年创建的国立第二临时中学。两校1952年合并为南京五中。1997 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5年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即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2013年更名为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之才。如大家熟知的“乡愁诗人”余光中,《红色娘子军》的曲作者吴祖强,设计小汤山火神山医院的医疗建筑大师黄锡璆,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校长张翔等。学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倡导“人文校园,至乐成学,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学校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行“福流课堂”教学改革,借助大数据精准指导教学,教学改革成果在区域内受到广泛好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2023届高考中,约40位同学被国内“双一流”大学录取,本一推进情况位居南京市前列。
南京五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提供指导和帮助。在人文社科类的“叶圣陶杯”“科普科幻”等全国作文大赛,以及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评、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中,南京五中多名学生获奖。在五大奥赛中,南京五中学子积极参加、奋力拼搏,获得了省级奖项,在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2位同学获省一等奖并晋级国赛。体艺、科技等竞赛中也有喜人成绩。
“福流课堂2.0版”让教学更精准
“梦之队”深研高考助力学子圆梦
近年来,南京五中一直在推行“福流课堂”。“福流”指当人们全神贯注做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时会获得的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心理体验。福流课堂通过营造安全、放松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合作、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高效提升成绩。2023年,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南京五中探索大数据驱动的课堂建构(福流课堂2.0版),探索了应用资源和数据来驱动教学的实践思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效率。目前,学校一半以上的教室已配备纸笔系统、平板授课系统,数据跟踪终端全员、全学科渗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据反馈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并开展相应研究。让教学更精准,辅导更高效。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注重教师培养,打造了一支乐于奉献、业务精湛的“梦之队”。南京五中教师获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及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占比约32%,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老师占比约78%,有67%的老师获市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称号。一批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取得骄人的成绩。近年来,有35位老师在省市基本功大赛中获一二等奖,有48位老师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两位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有全市最年轻的市优秀青年教师,9个市先进教研组。
除了举办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研讨课、教学研讨圆桌派等活动,促进老师们研究学情,南京五中每年还组织“解题能力展示”活动,包括校级领导在内的所有高考学科教师均参加高三模考同步解题,各教研组就试卷命题、学情诊断等教学实际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学校借助人工智能培育校、大数据背景下精准教学实验校等项目建设,要求老师关注并使用各种新技术,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建有文学、心理两大省级课程基地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南京五中建有文学、心理两大省级课程基地,“碳中和”市级课程基地,拓宽资源,更好地促进师、生发展。其中,“落花生文学教育课程基地”依托南京五中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校友资源,由语文教研组主导,融合人文学科群,构建了丰富独特的课程体系。落花生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等社团,以及朗诵会、戏剧节等活动,已成为南京五中的亮丽名片。此外,由正高级教师、省心理教育名师杨静平老师领衔的南京五中心育团队,开发了面向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系列课程,面向家长的“大国母亲”系列课程,面向教师的“长善教育”系列课程,以及面向社会的“双陪伴”系列课程。南京五中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中学校、高校心理专业的心育培训实践基地。
南京五中还设有“碳中和”课程基地项目和物理创新实验室,以课程基地、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课程改革实践途径,激发内生动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适性)成长成才服务。
南京五中致力于让学生幸福地学。在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学习生活的幸福感方面,除了国家课程开设外,南京五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平台,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增长点,发挥自己的特长。
填报支招
今年学校招生计划是660人(含40名美术特长生),位次在22000名左右的考生可以大胆填报。今年班型为余光中班,如东(科创)班、许地山班,精品班和实验班。王薇副校长特别提到,余光中班在教师配备、课程设置、高校衔接等方面将进行“特别定制”,培养更多的学生进入双一流高等学府继续深造,位次在17500名左右考生可以填报。欢迎家长走进校内咨询室咨询,或电话咨询:84227627、84227629、84227603。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导播:戎毅晔 熊越 罗暤 吕志
拍摄:罗暤 朱信智 于房浩 高一鑫 庄建剑 张华玮 朱思琪
主播:周欣 刘梦琦
视觉:范林珍
校对:李海慧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