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沙漫洲港、万家塘避风塘录入扬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沙漫洲港

近日,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三批)公布,其中两个古港口沙漫洲港、万家塘避风塘被录入,这两个古港口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和地理变迁?记者进行一番探访。

明代沙漫洲港

黄金水道上的璀璨明珠

沙漫洲港是一座明代建成的港口,明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钱溥《新建四闸记》记载:“罗泗桥有通江河港。”南京工部分司主事夏英《通江闸记》记载:“仪真县治东南隅五里,有桥曰罗泗,有港抵运河。”钱溥、夏英二人书中的罗泗港,是明代中期仪征港的一部分。

这座古老港口于1976年8月改建为南京港务管理局第六作业区,又称南京仪征中转油港,岸线长度约2.5公里,拥有生产性码头6座,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石化储罐51座,最大原油储罐容积5万立方米,年货物吞吐量2000万吨,是我国内河泊位数最多、靠泊等级最高、吞吐最大的港口企业。

仪征市文化学者巫晨告诉记者,沙漫洲历史上是淮盐出江口,非常繁华。文人汪中《哀盐船文》有名句:“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廓。”这说的就是乾隆时期的沙漫洲江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担任巡盐御史期间,在沙漫洲建有“渔湾亭”,留下很多诗篇。仪征大儒阮元,为沙漫洲江口的开江龙王庙撰有碑记。

随着盐运的消退,外运河逐渐淤塞,作为胥浦河和外运河入江口的沙漫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的沙漫洲,是青山镇七公里沿江岸线的一部分,建有南京港和化工园区的若干液体化工码头,仍然是黄金水道上的璀璨明珠。

万家塘避风塘

清代万家塘避风塘

运河故道景区一部分

万家塘避风塘是高邮湖四大船坞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位于高邮运河二桥北面的万家塘,是一个古老的避风塘,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光绪初年,在运河西堤外高邮湖岸建有界首、马棚湾、万家塘、杨家坞共4处停泊坞。当年,这里很热闹,有上百户人家,几乎都是打鱼为生,不仅有较大的渔船,还有小划子。塘内俨然是一个村落,鹅鸭成群,更是湖鲜集散地。清代此地就建有水文站,专职监控高邮湖的水位,还曾开设过轮船码头,开往金湖、天长等地。

据高邮市文化学者介绍,万家塘是一个内河塘,这一片水域面积约2.6万平方米,呈“凹”字形,开口朝西,塘口门长五丈五尺,西面有大坝,遮挡高邮湖风浪。目前,仍有数十条渔船上的渔民在塘内聚居。2010年,万家塘船坞被公布为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高邮湖禁捕的实施,大部分渔民上岸生活,还有部分渔民留守,经营水上游艇生意,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明清故道景区的一部分。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