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更多的是依靠数字化智能化。现在不是提倡新质生产力嘛,农业也要运用新技术,创新管理理念,实现新效益。”十多年深耕农业,瞿炎对农业有一套想法。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金北村有耕地近万亩,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村。早些年,瞿炎常年漂泊在海上,一次休假回家,正值农忙,看到地里一水的“留守老人”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一刻他内心震动:必须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规模化发展,“作为年轻人,有责任有义务改变农业现状。”
2012年,瞿炎辞职回家,流转100亩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粮食。江苏有北方旱地小麦,也有南方水田,种植技术比较繁杂。在通州规模化种植,瞿炎并无先例可循。他北上南下,学习不同的种植方法,甚至上网借鉴国外的先进种植经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的技术。
东风有信,丰收如约而至。2014年,在不断的试验后,瞿炎的地均效益达600元/亩,是传统种植的1.5倍。信心百倍的他注册了金沙街道首个家庭农场,准备大干一番。
但天灾突如其来:次年初夏,阴雨连绵致小麦赤霉病,又没有高效无人植保机及时快速用药,瞿炎急出一嘴泡。那年收获的小麦品质低下,损失惨重。
瞿炎认识到,单凭个体很难“与天斗”,必须联合作战,成立农业生产组织,才能让现代农业科技大显身手。于是他联合3个种植大户,组建了田梦合作社,陆续投入800万元,购置了数十台套各种先进农用设备,“合作社的好处是扩大规模,壮大力量,可以更好地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同时让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
在此基础上,瞿炎还提出与流转不同的“土地托管”模式,即农户将责任田托付给“田梦”,“田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及统一经营。
合作社+托管的模式,让金北的地力常肥产出常丰。村民们都愿意把自己的地“托管”给瞿炎:“把田给他种,全程不用操心,到了收割的时候直接拿粮食就成了。而且我们就住边上,怎么种的都看在眼里,比我们种得好,人家科学种田,我们都放心得很!”如今,“田梦”流转土地千余亩,托管种地4000亩。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种田从不是瞿炎的一时冲动,也不是常年奔波后的“躺平”,而是他的初心和人生愿景。
科技兴农 “新农人”守好“米袋子”
“现在,我们合作社的小麦全部收割、烘干、销售完毕,小麦平均亩产1060斤,比往年增产80斤左右。”瞿炎说,产量的提高、收割的迅速都离不开智能农机,这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十年前的现代化农业,就是实现初步机械化,快速解决“耕、种、收”等环节。但田间管理才是农业的重点,何时打药、打多少?又何时施肥?哪些区域需要多施,哪里需要少施……以前全靠经验和人工,现在有了装上“数字大脑”的农机,难题迎刃而解。“智能设备可以采集田间病虫害规模、红外拍摄全田作物生长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就好比请来了顶尖的农业专家,帮我科学管理农田,我想种差都不好意思。”瞿炎笑说,比如农作物追肥,他利用遥感飞机全田航拍农作物当前长势,通过电脑分析,将数据给到施肥无人机,就可以根据作物长势自动区别施肥,真正实现农业投入品的减少和保证产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成功没有偶然,每个光辉灿烂的背后,都是别人的跋山涉水。
种地之初,瞿炎只是购买了一些普通收割机、播种机、翻耕机等,已基本实现浇水不湿手、播种不下地。后来,他在通州第一个购买了无人植保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设备,建了单批次处理120吨粮食的烘干房,用科技对接自然。战国李俚变法提到“尽地力之教”。“地是基础,技是支柱。只有借助科技‘金钥匙’,才能进一步挖掘土地潜能,向高质量现代化农业生产迈进。”瞿炎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守好“米袋子”。这个“守”,不仅在于提高产量,更要提高质量。“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新农人’应该托起舌尖上的农业安全和幸福。”瞿炎说。新质生产力应该也是绿色生产力:合作社采用江苏省绿色防控技术种植,统一供应农资、收获加工,出产的“缘粳粒”“思寿源”大米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国家级绿色食品检测认证,并加入江苏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多次获“南通好大米”荣誉称号。亮眼的“成绩单”显示,“田梦”农产品年均销售700万元。且瞿炎探索推广粮食生产智能化、轻量化方式,建立了“优质食味水稻全产业链种植”等7个标准,被通州区全面推广,目前通州近百家新型农业主体流转农田近20万亩,而2012年才零星发生。他先后牵头成立了“通州区创客农业科技推广协会”、江苏省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成员农场流转土地1.6万亩,迄今减少用工3万多人次、每亩增收200元,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近200吨。
在“田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农业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十多年风雨兼程、执着坚定,当初的一腔热情已成为根植瞿炎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和清晰的使命感。
乡村振兴,“头雁”带领“群雁”飞
“他回来种田,我们都很高兴。”村民们的愉悦发自内心。瞿炎的回归,不仅让土地换了种法,增产增收,还解决了“老年人种不动地、年轻人不种地”的问题,让他们也换了个活法:从田里解放出来,去城里“淘金”。
其实,瞿炎有着双重身份:农场主和村干部。在种好“自留地”的同时,同时耕耘村干部的“责任田”。2015年,瞿炎通过考试,成为金北村村干部,此时“田梦”刚成立,他目不交睫,白天在村里忙,夜里在合作社忙,连家人的面都难见。
强农梦不应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瞿炎的倡议和带动下,金北村推行“好米富民”培育计划,先后成立4家专业合作社和11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 5000亩,托管9000亩,辐射村民6000多户,为村民提供上百个工作岗位;先后注册12个大米商标,叩开了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大门,与3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在大润发等连锁商超设立销售专柜。“米袋子”鼓了“钱袋子”,金北大米“钱景”一片光明。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陈海军、刘小军等十数个年轻人回乡,COPY瞿炎“智慧种田”方式,创办的农场先后成了市级、省级的示范家庭农场。10年前,村民顾水荣只是个经验丰富的农机手,在瞿炎的指导下,目前他已是经营500亩地的“地主”,农业种植和农机作业年收入近50万元。
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学习,瞿炎都不吝指导。“曾经我花了很多精力,走了很多弯路,不希望他们再来一遍。”瞿炎说。
随着“取经”的人越来越多,瞿炎索性创办了“田梦致富带富学堂”,传授理论知识,带领大家边干边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内核,第一因素是人。瞿炎的不吝分享、倾囊相授,就是为了培育更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农人。目前,学堂已培训近百场、逾万人次,他们都成为了点燃强农梦想的星星之火。
瞿炎还联合周边农场主、种粮大户,与江苏沿江农科所、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单位合作,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推广使用的种植新模式,开展水稻种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药新品种试验,带动8千户、2万多人受益。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也不负有心人。瞿炎和他的农场先后获评区、市、省甚至国家级荣誉,2020年,“田梦”还承办了全国农机应急管理现场会。
云帆直挂,长风破浪。2022年,瞿炎履新金沙街道虹西村党总支书记,他锚定强村富民目标再出发,把强农梦带进虹西,也让新质生产力在虹西生根发芽,扶持成立了4家农业公司、合作社,富民产业逐渐在虹西落地开发,不到两年,虹西村就从集体收入“后进生”变成“优等生”,并获通州区“党建强村、双百倍增”项目首创奖。
从激情澎湃的青年,到沉稳致远的中年,在这片的土地上,瞿炎种下禾苗,播撒希望。是怎样的起点才能乘势而上?又是怎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追逐的艰辛?“‘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农村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年轻一代扛起强农责任与担当。”瞿炎慨叹道,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让家乡富足美丽,没什么比这更让人骄傲的吧?
通讯员 徐艳梅 沈雷
校对 陶善工
编辑 : 石伟
更多内容请打开紫牛新闻, 或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