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太鲜了!无锡人超爱吃!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无锡人日常膳食中水产品食用量大,占菜肴食材的较大比重。元代倪瓒编撰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成书于600多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美食文库的重要典籍。作为一部食谱,它由无锡人写于无锡,从而反映历史上无锡人的膳食结构和特点。这部食谱介绍用料和做法的34个菜品中,水产品18个,占52.9%;而猪肉类6个、家禽类3个,仅分别占17.6%和8.8%。今人邱庞同教授对倪氏食谱中水产类特别多尤为赞赏,肯定其在吃法上更是具有特色。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延续至今,形成了江南人追求精致生活的传统,讲究吃得美味,吃得营养,吃得科学,正是今天继承历史传统,创新饮食文化,领略美好生活的意义所在。

无锡人的吃鱼,讲究鲜活,讲究时令。春天吃鳜鱼,桃花流水鳜鱼肥;还有土婆鱼、昂刺鱼,在菜花开的季节,有“菜花土婆”一说。夏天吃鲫鱼,黄梅时节,雨丰水涨,水流湍急处时有黑背鲫鱼逆水跳跃,可用网罩捕获;也可以用一粒小麦为饵来钓贪吃的鲫鱼,称为“麦钓”。秋季是太湖银鱼上市的季节,因为银鱼出水便死,如果不能及时应市销出、食用消费,在缺乏速冻保鲜条件时,只能晒成鱼干贮存。冬季塘养青鱼、草鱼和太湖白鱼,湖鲚出水,都是鲜活大鱼,这是年节和祭祖必不可少的物品,不仅满足人们对于美味的享受,也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向往。

无锡人的吃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烹饪方法上,都不输于吃鱼。那活蹦乱跳的青壳河虾,经滚水加料酒一烹,即成晶莹的红;而略显细小的太湖白虾,只需最简单的水煮,便如温润的玉。虾的吃法,可以油爆,可以盐焗,可以添加生抽,还可以用大虾挤出虾仁,加蛋清拌匀,入油锅翻炒,再加淀粉勾芡,配上黄瓜、胡萝卜切片或几粒青青豌豆,色香味俱佳,无锡人称为“清炒大玉”。而“活炝”的河虾独具特色,活虾不必剪去须钳,用清水静养,沥干后加入清香型白酒搅拌,使活虾醉晕,食用时加糖、醋、酱油和红腐乳汁,其口味独特而虾依然活泼如刚出水时。

至于吃蟹,无锡太湖清水蟹的丰满、鲜美,足以与阳澄湖、固城湖大闸蟹相媲美。无锡还有一种玉爪蟹,产于玉祁,此地水质清冽,水草丰美,适合蟹的繁育。此蟹青壳白爪,肉质白嫩,沃膏金黄,腴美无比。剧作家周贻白曾赋诗盛赞:“夜深渔火比星辉,九月青城蟹正肥。玉爪金膏霜满背,持螯有客兴遄飞。”无锡人也将蟹肉、蟹黄剥出,熬制成蟹黄油,与虾仁一样,制成馄饨、馒头的馅心,或者与豆腐、肉、蛋等一起制作成美味佳肴。但更多的还是清水煮蟹,用于待客会友,把酒持螯对菊,而尤以家人共餐最为开心快乐。一家老小,相聚一桌,握剪奋钳,泼醋擂姜,尽享蟹肉的鲜美和蟹膏的浓香。孩子们在相比谁吃得最细致清爽的同时,还将吃剩的蟹螯洗净拼贴成蝴蝶图案,或将完好的蟹壳制作小盒,其乐融融。

除了从菜场鱼摊购买鱼虾,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锡人还能从近城的河道、池塘、水田中摸蚌、耥螺蛳、钓黄鳝,以此丰富自家的餐桌。邑谚云:“小暑里黄鳝赛人参。”人们相信初夏时食用鳝鱼有大补之效,鳝血尤能补肾益精,从炒鳝片、红烧鳝筒到与咸肉片一起清蒸,均受欢迎。螺蛳则以清明前后最为肥嫩鲜洁,俗话说:“清明螺,赛肥鹅。"摸来或买回的螺蛳,经清水反复淘洗,再用钳子或钝剪夹去螺蛳的尾巴尖,酱炒、红烧,或挑出螺肉与韭菜、豆芽拌炒,都是江南人家搭酒、下饭的好菜。鳖,又叫甲鱼,也以春天食用为佳,农历三月出水为菜花甲鱼,四月上市为牡丹甲鱼,相传五月后甲鱼被蚊虫叮咬便有毒了。甲鱼可以清蒸,可以红烧,也可以煲汤。当年并没有“霸王(王八)别姬(鸡)”的名目,人们只推崇大鳖裙袍的滋补功效,美味与强身、补气、美颜兼得。

来源:无锡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辑 : 郭凤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