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江苏理工学院:在“变”与“不变”中 探索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新模式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项、省级一流课程1项;获省级研究生教改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各1项;获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大广赛等奖30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等。向社会输送优秀艺术设计人才2000多名,为社会培训各类文化创新人才近万人……近3年来,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这份荣誉取得的背后是学院紧贴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创新人才的定力与坚守。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文生的话来说,“我们在‘变’与‘不变’中,始终坚持把高质量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了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式新模式,实现出机制、出流程、出成果、出人才的喜人局面。”

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

以“新”促高,推动学科建设特色发展

文化创新人才怎么培养?这是摆在艺术设计学院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朱亮亮教授看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必须坚持以“设计+”思维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转化,让更多文化创新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近年来,我们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为依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具备条件的专业合理增设,促进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切实提高文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钟蕾说。

该院学子获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证书

江苏省常州市是纺织服装产业的聚集区,也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先导区。凭借地处长三角一体化中轴核心区域,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旅、文博及时尚产业高度发达,但亟需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

朱亮亮介绍,近年来,该院坚持人才培养高质量“不动摇”“不松套’,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针对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以专业评估数据为依据,逐步建立科学的专业增设、改造、调整与退出的动态机制,定期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主动调整专业布局,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根据学院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分析,形成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动态调整专业的设置和专业的招生人数,将专业建设质量与专业招生计划挂钩,对评估结果较差的专业予以预警,减少招生规模或隔年招生,直至专业停招。

“近三年来,我们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等,停招了动画、摄影、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调整后的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六个专业,与地方产业有着高契合度。”朱亮亮说。

今年5月底举行的“‘5·25’吾爱吾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作品展暨服饰展演活动上,来自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美术学四个专业的优秀毕业创作200余件,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推出的四大系列服饰,共展演140余套。充分体现了文化专业领域学科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如今,从该院走出去的一大批文化创新人才,正在成为国家和地方文旅体产业的“顶梁柱”“推动者”。该校艺术设计学院优秀毕业生黄赛琴创办了慕哲服饰有限公司,张作虎创办了江苏泰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斌担任SED新西林景观国际集团设计总监,为设计行业的创新实践与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何破题?

“‘以赛促教、以赛导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把创新创意、专业特色与掌握的技能融合,将所学知识用以实践,转化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朱亮亮说。

该院学子获江苏省本科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

近年来,该院在实施“中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 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踊跃申报和参加学校、省教育厅及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教学成果奖项和教学比赛活动。同时,对标对座,排查不足,列出清单,加快整改,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生态环境。

近三年,该院在已获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CADA日本概念艺术设计奖、第六届"中国希望杯"全国大赛、学院奖、新加坡金沙艺术设计大赛、BICC中英国际创意大赛、香港当代设计奖等市级以上奖励335余人次,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300多项,100余人次参加全国性美术、设计作品展。

“我们还根据学生的个人志愿与学习实际确定学业和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指导。针对考研相关知识与能力提升,导师团开设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申报省级、学校的科技创新项目,通过专业的具体指导,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晋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其中,打破学院专业之间壁垒,面向全校新工科学生,开办了智能穿戴与服装人因工程微专业等。

“智能穿戴项目,是由我们与电信学院共同开设,旨在进一步为服装设计学生进行单片机等方面的学科融合互补学习。目前,日本在这个方面也很重视,学校已和千叶大学专门有一个这个方面的研学项目。后续我们也会持续对艺科融合发展开展一些研学,走进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走进高校(校与校之间、甚至走出国门)开展交流与访学,知己知彼,方能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找到新发展的途径。”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钟蕾说。

日前,该院与思享无限企业展开产教研融合项目,双方建立“元宇宙UGC数字内容共创工作坊”,围绕“技术与艺术完美交融,数字内容释放无限创意”的主题,旨在提升数字内容创作者的技术与艺术水平,共同培育出一批杰出的数字内容创作者,为数字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学校和一流重点学科为动力,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途径,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艺术设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杨文生表示。

通讯员 丁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斌

校对 徐珩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