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布文章,仅支持15分钟预览

绽放指尖珍萃,寻味古风新韵!常熟市海虞镇开展”七彩的夏日”研学主题活动

{{sourceReset(detailData.source)}}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紫牛新闻

{{item.reporter_name}}

{{item.tag}}

+ 关注

7月29日,常熟市海虞镇福山社区、聚福村、福山村联合开展了“绽放指尖珍萃 寻味古风新韵”——海虞镇青少年”七彩的夏日”研学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围绕古里铁琴铜剑楼汉服体验、铁琴铜剑楼文化历史知识了解以及非遗绒花制作研学活动,活动以参观学习和体验非遗为载体,旨在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国潮风韵起,汉服展华彩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衣冠、衣裳、汉装,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近年来,汉文化掀起一股又一股热潮,其中汉服文化尤其广受喜爱。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提高辖区内青少年的道德文化素养,也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汉服传统文化、了解汉服的来历和特点,感受到汉服文化的深厚底蕴,为辖区内青少年们带了一堂丰富有趣的汉服文化课,在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孩子们换上了华美的汉服,造型老师也给大家做出不同风格的造型,孩子们惊呼“穿上汉服可真好看!”

书香泽万世,古韵润童心

盛夏虽炎热,打开书便有清风拂面,孩子们在熠华灵夕店员的带领下走进了这座百年藏书楼,随着映入眼帘的画卷、书籍、文物,家长和孩子们一一聆听着关于这些的故事,在这座纪念馆中与它一起走过风雨飘摇却屹立不倒的历史。

铁琴铜剑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书为乐。清朝时期,铁琴铜剑楼就已经具备公立图书馆的功能。孩子们一进门便看见三维动画展示的古代街景,随后进入内室看到江浙几大著名藏书楼的简介。一路往里走,看到了古人晾书的场景,也看到了著名的《芳洲图》,引得孩子们啧啧称赞。接着是铜剑楼主人瞿氏7代楼主的介绍和抗战时期他们将藏书转移的故事。当看见“铁琴”和“铜剑”时,孩子们更是难掩激动之情,纷纷排队上去抚摸和弹奏陈列在内堂的古琴。

遇汉服簪花,与非遗同行

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

制作开始前,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非遗绒花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让大家对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绒花”制作体验环节,大家纷纷按照老师的讲解步骤开始认真制作,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通过折、扭、捋等看似简单的操作,将一条条绒条变身成一片片花瓣,五颜六色的绒条被孩子们编制成了独一无二的“绒花”,没一会的功夫,一朵朵精美的绒花就在大家的手中绽放。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讨论着自己的颜色搭配,大家都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幸福。

欢声笑语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盛夏的铁琴铜剑楼,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书页上,因来到这里的家长和孩子们更显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此次活动通过“汉服体验”“参观学习”“巧作绒花”让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辖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亲身感受到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国潮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石伟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name : dynamicData.event_info.title_short}} {{dynamicData.sub_info ? dynamicData.sub_info.subject_desc : dynamicData.event_info.brief}}
{{dynamicData.sub_info ? '+ 关注' : '+ 追踪'}}
文章未发布,请后台刷新重置预览